孩子厌学是一种心理障碍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3-07-25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治疗,那些平日里一贯表现为不爱学习的(不少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们,吃惊地发现:他们竟然是爱学习的人。他们终于明白了:他们的不爱学习竟然是一种障碍。而一旦排除这种障碍之后,学习竟然是并不很痛苦的事情。
诊断障碍性厌学行为的前提是要准确把握什么样的厌学行为才是障碍性厌学?本节从几个方面界定障碍性厌学行为的确切含意,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一)障碍性厌学是非意志性的行为。
所谓非意志性的也可以通俗地说,它是一种学生本人不愿意那样,却又心不由已、身不由已的行为或表现。为了说得更明白些,我们就把学生厌学行为可以分为意志性行为和非意志性行为,然后,先看一看所谓意志性厌学行为是什么样的?意志性厌学行为指的是由于受本人思想支配的原因而导致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厌学、弃学或其它抗拒学习的行为。例如某些学生认为政治课只是为了考试才不得不学习的学科,却要花很大精力,于是在思想上厌烦政治课。尽管这些思想是错误的,但是,只要 他们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支配而导致厌烦学习政治课的,就是意志性厌学。我们曾经通过个案研究帮助这类学生认识政治课内容中的种种智慧、社会科学性等等,使他们不再厌烦政治并且记政治内容的能力得到提高。像这样的工作属于思想教育范畴,因为我们解决的是一种意志性的厌学行为。
在当代中学生中真正意志性厌学的个例极罕见。笔者在实验校接待和治疗过的全部都是非意志性厌学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在思想上都能够意识到自己当前努力学习与自己未来前途、命运等方面的关系。例如有位敏感的女高中生说:只要能够不让父亲犯心脏绞痛,不让母亲再哭泣,她什么都豁得出来。可她的父母却什么也不需 要她做,就是要她像表姐那样爱学习,学习好!而对于她来说,她认为,目前也许她唯一做不到的事,就是喜欢学习,并且学习取得进步。有一位女同学天天发愁,因为她知道家里经济并不很宽裕,父母却不惜省吃俭用供她来私立中学学习。她非常清楚,她唯一能够报答父母的,就是努力学习和学习成绩好。可是,她无论如何 也做不到这一点。她天天在努力,天天不见效。于是,她悲观失望,常有和离家出走的念头。还有一位男生长期生活在自卑当中,为自己学习成绩低而抬不起头,不敢和老师说话,有好几次和老师说话时老师都假装(也许不是假装地)没听见,而主动去和学习好的学生说话。他暗暗地努力,想把学习抓上去。可是,他一上文科课程就烦,就听不进,就困倦得哈欠连天。他把学习好文科的决心用刀刻在桌子上,还是一上文科课就睡觉。他为了克服上课时的情绪低落、困倦,不惜掐痛自己的手臂,有的甚至连胳膊都掐破了,以便尽可能地坚持学习下去……,还是不顶用。这些学生的这一切努力都是他们为了能够学习下去进行的意志努力行为;而 他们的厌学反应就是顽固地与他们的意志努力对抗。
(二)障碍性厌学行为常常表现为与意识(或意志)相对抗的潜意识行为。
正如以上所述的那样,典型障碍性厌学行为不仅仅是非意志性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它还是一种反意志性的行为。它表现出不符合本人的意志、意愿,也不符合本人的思维逻辑并与本人的思想、意愿互相对抗。
下边的例子可能极端了一点,即某班的一名数学学得很好的尖子生,她本来是班里最爱学数学的学生,连吃饭时都在解题。可是,在一次月考过程中,她的数学卷面成绩一下子低到了下中等水平。她一听说自己的数学成绩下来了,心里边猛地往下一沉。那天中午她*了饭没吃几口就放下了。上自习课时,她一看见数学老师来上辅导课,就打心里不想听,但是又不能不听。于是,她带着沉重的心情一直听下去。大约到了半节课的时候,老师也开始讲到了她的错误:由于某次参加学校的一个学生干部会议,少听了一会儿的辅导,结果在这次老师辅导过程中特意强调了一个公式在用法上容易犯的错误。结果,她大脑中没有强调这个知识点,在应用这个公式和变化这个公式时,连犯了两处错误,使两道大题丢了分。并且老师还特意强调说:这样出题也是他为了防止同学忽视这个公式怎样应用的知识点而故意这样设 计的。
现在,真相大白了,她没什么可担心的了。老师讲到这儿时还冲着笑了,说她在下次考试时不可能再在这个知识点上丢这么多分了。可是,在第二天上数学课时,她还是心情不佳,感到疲倦和打不起精神。几天以后,老师找她谈话,鼓励她打起精神来。她自己也明明知道是由于忽略了一个重要公式而使数学成绩暂时下降的,并且也明明知道这一知识点错误很快会被纠正过来了,可是她还是一上数学课就心情焦躁、沉重,打不起精神。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警告她说:如果你再不振作精神,就这样情绪低落下去,下一次考试成绩可真的要受影响了。她还是没有振作起来,也真的在下一次月考时,成绩勉强保持到上中等水平。当然,这样学生的训练是非 常好做的。她只是参加两次训练便解决了问题。后来,她还是常来咨询室,不是为数学而来,而是为了英语成绩而来。她说她的英语学习也有那么一点潜意识性的厌学行为。
潜意识行为在学生本人的感受中似乎是另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就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一样,一个与自己思想相对抗的思想钻进了自己心里,专门与自己作对。比如,这名数学尖子生说,她之所以不喜欢英语,就是因为英语老师批评了她几句,是完全正常的,无恶意的那种批评,不应该影响自己对英语和英语老 师的感情,可偏偏一看到这位老师就心里沉沉地学习不进去;她也明明很重视这位老师教的学科,一再加倍努力,偏偏成绩上不来。
(三)障碍性厌学行为起因于过敏性痛苦情绪。
障碍性厌学一般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疲劳性厌学;另一类为过敏性厌学行为。疲劳性厌学一般表现不强烈,只是弥漫性在希望暂时改变一下生活环境,从日复一日的单调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轻松一下。这种疲劳性厌学虽然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但还不像过敏性厌学那样,无论如何也学不进去,或者学了也 记不住。
我们在上述谈到的那些障碍性厌学行为,基本上都是那种过敏性的厌学行为。他们的厌学反应行为并不是面临某种学习情境时的正常的直接行为反应,而是一种由过敏性痛苦情绪反应引起的行为表现。而这种在学习情境*下产生的下意识的痛苦感受则是一种过敏性的情绪反应。所谓过敏性情绪反应,一是说它的反应强度是一种严重夸大了的痛苦反应。例如一名健康的中学生被老师用冷淡的目光扫一眼,至多是心里微微有些不高兴而已;而具有过敏反应的同学被老师用冷眼一扫,可能顿时脸红、心跳、呼吸急促、影响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内容的记忆等等。这种反应的情绪体验要比一般的不良*反应痛苦得多,常常是不容易忍受的。所以,当许多家长、老师听说自己孩子逃学、离家出走,有的甚至想时,无论如何也觉得难以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种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老师的家 长不能理解过敏性痛苦是怎样一种痛苦。打个比方说,别人用铅笔碰你的手臂一下,并不会导致大叫一声,这是因为这个*并不大;如果你的手臂上有外伤,别人再用同一支笔和用同样大的力度触碰一下伤口,你会大叫起来。这是因为伤口处的痛觉是敏感的。有过敏性厌学的学生的对上学、接触老师、提问、父母唠叨等等,常常是过敏的。许多气氛融融的家庭关系,感情融融的父子或母女关系的恶化,常常都与孩子的这种过敏反应举足轻重的关系。因此说,起障碍性厌学行为的情绪反应,不仅仅引发厌学行为,在一定*下还容易引发其它行不理智行为。
(四)障碍性厌学是后天习得的可以治愈的不适应性行为。
行为主义治疗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认为像厌烦学习、恐惧某种事物等人类异常行为和绝大多数人的正常的行为一样,都是遵循学习的规律在后天习得的。人类在后天习得恐惧、厌烦等行为反应的同时,也会因情绪愉快、迷恋等原因,学会喜爱某些事物的行为反应。因此,我们不能轻率地说一个后天获得了厌烦什么或恐惧什么,就是不正常的行为。比如许多学生都不喜欢某些电视节目中的凶残恐惧场面,这种厌烦和恐惧就是正常的行为;而像第一章中提到的梁惠对根本没有危险的丈夫有恐惧反应,便是异常行为。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评价正常和异常的依据,不是评价他获得的这种情绪的性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是评价获 得这种情绪行为者对什么事物恐惧或厌烦,对什么事物愉快或迷恋。比如一个人在后天学习中学会了一见到毒蛇就喜爱、愉悦的情绪倾向,人家就会说他是恋蛇癖。因为正常的人都应该一见到蛇便恐惧,这才能产生躲开或提高警惕的行为。这种反应使主体适应社会生存,所以称为适应性行为;而前一种恋蛇癖不适合人的生存,所以被视为变态反应。
同样道理,一名学生如果获得的行为是对数学课的厌烦或恐惧反应,一听人家提起数学便情绪一落千丈,一上数学课便打不起精神来,这便是不利于适应社会生存行为,所以应该定义为学习障碍。许多同学的厌学行为都是不利于不适应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行为,所以称障碍性厌学。
障碍性厌学是可以通过训练治愈的。临床经验证明,绝大多数障碍性厌学行为都具有在治疗训练中立竿见影地好转或治愈的特点。厌学学生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思想意识积极而潜意识严重消极,表现为意识与潜意识的严重对立,比如上述提到的那位厌烦数学的学生,在首次训练中“一下就治疗好了”;有的学生思想意识比较消极而潜意识更为消极,表现为思想意识不同程度地支持潜意识行为,治疗速度要慢些。
标签:孩子厌学是一种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