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爱心妈妈 给残疾孩子一个家!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3-07-31
夏初傍晚,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惠丰村的“爱心妈妈”刘淑琴家中,“女儿”丁丁和小颖搬着小板凳依偎在电视机前,7岁的小颖指着屏幕咿咿呀呀说个不停,18岁的丁丁偶尔应和着妹妹。
53岁的刘淑琴望着孩子的背影对记者说:“能像现在这样陪着孩子,为她们和身边的残疾人朋友做些事,就是我最理想的生活。”
丁丁和小颖是两个特殊的孩子,小颖属于先天愚型,丁丁精神发育迟滞,理解和沟通能力较差。
坐在母女三人之间,记者很难听明白活泼的小颖在念叨些什么。但是孩子们与“妈妈”刘淑琴之间,却能够心有灵犀,小颖指着什么,刘淑琴马上就能反应过来,一家人其乐融融。
“15年时间,寄养了10个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我对每个孩子都倾注感情,反复地摸索和鼓励,即便没有言语,彼此也能沟通。”刘淑琴说。
2003年是刘淑琴接触寄养孤儿的第一年。那时候,14岁的儿子和12岁的女儿先后上了中学,她在县城开了家服装店,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丈夫是技术工人,常年在城里打工,一家人日子过得挺红火。
有一天,同村的朋友带着一个白内障、一个先天愚型的残疾孩子光顾了刘淑琴的小店,得知两个孩子是以“家庭寄养”这种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寄养在朋友家中后,刘淑琴的心思再也无法放到店里。
“原本我就喜欢小孩子,再加上自身右腿有些残疾,看着他们真是觉得又可爱又可怜。”刘淑琴说,“当时我就决定,即便寄养孩子的补贴比起干服装店微薄许多,我还是想要给他们一个家。”
经过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的评估,不到3岁的丁丁寄养到刘淑琴家。“丁丁小时候皮肤可白了,我丈夫把这个小可爱心疼得不行,每次回家,就把孩子裹在自己的皮夹克里抱着串亲戚,说自家又添了个小棉袄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淑琴脸上洋溢着幸福。
随着丁丁渐渐长大,刘淑琴发现,孩子只有在高兴的时候才愿意与她交流,大多时间思想仿佛是停滞的。
发现丁丁在家庭寄养服务中心的教室里与其他伙伴玩的时候特别开心,刘淑琴便每天带丁丁往家庭寄养服务中心跑,一面让丁丁玩耍、学习手工技能,一面向特教老师、其他寄养家长们学习经验。这个习惯,刘淑琴一直坚持至今。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淑琴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教会孩子认知,学会了不断鼓励孩子每一个成长的瞬间,学会了调节孩子们遇到各种情况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今,18岁的丁丁能够在穿衣时主动挑自己最爱的花裙子,早晨起来先帮着妈妈料理家务,打开电视跟着节目哼唱歌曲……
这些年,先后还有8个孩子在刘淑琴家寄养过。小春因为唇腭裂曾被抛弃,13个月时,手术后的她来到刘淑琴家。“小春是咱家最聪明的孩子,你看她那双大眼睛,好像会说话似的,多漂亮啊。”刘淑琴从茶几下抽出小春的照片指给记者,此时,她湿润的眼里,泪水已经开始打转儿。
“拆迁以后,条件比以前好了,为了方便孩子玩耍,特意添钱换了大房子。”走进她和孩子的卧房,2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一半都打成了老式的炕床——“一个人看两个,得考虑周全,不能让他们睡觉时候滚下去。”
炕床对面的书柜里,放着一排红色的奖状,其中有“爱心妈妈”“精神文明家庭”“优秀*员”……2013年,因为参与寄养孤儿工作得到全村人的肯定和尊重,刘淑琴光荣入党。
“党员就要做表率,除了照料孩子,我还应该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儿。”刘淑琴主动担任起了村里的残疾人联络员,平日里收集村中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信息反馈给残联,同时将残联的一些福利、药品领到村里分发给大家。
5月12日,既是母亲节,也是丁丁的生日。今年,女儿郑鑫*了两个银镯子送给妈妈和丁丁,儿子郑楠除了回家探望妈妈和丁丁,也给小颖*了玩具。
看着自己的孩子与小颖、丁丁玩得高兴,郑鑫对妈妈说:“以前我们还小,每次看到您把好吃的先分给丁丁和其他弟弟妹妹,总是在心里埋怨您把爱分给了别人。现在我们长大了,没能陪在您身边,才发现您每天为了他们忙碌,也是一种幸福。您除了养育我们,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