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角落课程 打开角落文化的“密码”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3-07-31
校园的角落,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地方,诞生出他们美好的梦想,隐藏着课程的意义和儿童文化的密码,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
校园的午间到处都有学生组织课程的身影,每一处角落都有认真的小听众。当小团队的时间地点相互冲突时,在小坊管的协调下,小讲师们学会协商与谦让。丰富的课程内容,有时也会吸引老师去“蹭”课,为学生的博学多才点赞。
角落课程,是我校生活课程中最受欢迎的校本课程。学校在自主研发、自主组队、自主沟通协作中,充分发挥潜能,在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上开辟了有效途径,实现“校园处处有文化,角落处处有课程”的理念,成为学校课程的一大亮点。
起初,校长提出角落课程概念的时候,我们头脑里闪现的是一连串的问题:给学生定什么主题?怎么指导学生备课?都是从教师角度考虑的。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尝试帮助学生备课、试讲,还真拿出了几节“精品课”。
但是,问题来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角落课程吗?是儿童自己的课程吗?
这时,校长给我们培训:角落课程要做成孩子们独立的课程,不应以成人为基准,更不要由老师去布置主题,那样就偏离了我们的主旨方向。如果学生的角落课程与其他课程中的学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相同,如同成人编写的教材一样的课程,那么就缺了童趣,更少了“童味儿”。
看来,角落课程应让儿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主体。于是,教学干部共同探讨如何“变味儿”。大家把问题摆出来:角落课程到底要给学生什么?是展示的舞台、思考的平台,还是合作的工作台?中午的时间是否可以把角落全部开放,让孩子为角落做主?学生的思想天马行空,有的主题我们也不擅长,怎么办?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例会上从学习到思考到各抒己见,不断提升认识。最终,我们确定按照以下思路建设角落课程:
一是学习,以“说说我们的课程”为题展开一个月的教学例会,通过阅读和碎片化的学习去理解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到底是什么。二是建设,设立一个孩子们的机构,把角落课程整体负责起来,把校园交给孩子,让他们唱主角。三是开放,发挥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把课程交给孩子们。四是把关,孩子们专业性强的主题要帮助把关,注意科学性,并与首都师范大学相关领域沟通,把教师请进来。
带着这样的思路,角落课程工作坊随即成立,协调、组织、统筹本年级角落课程。老师逐渐淡出角落课程的舞台,真正成为孩子们课程的幕后支持者。
校园每一处角落都在午间绽放课程的光彩。养正轩开讲“遇见大咖”;逐梦坊里“魔术师露馅了”;两棵银杏树下“水星的秘密”和“心肺复苏的奇妙”正在行进中;最吸引人的“三国武帝记”已经连续开课三周……最关键的是,每一处课程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不存在组织纪律的问题。这也更加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听众是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恨不得讲的时间再长一点,听得再多一点。小听众反馈最多的就是:还没听够,什么时候还讲?
角落课程就是蓬勃生机,它给予学生希望与动力,彰显个性美丽的色彩。它正以探究类课程的角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发现角落课程带给我们很多惊喜: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得到成功的愉悦,将角落课程巧妙地与生活课程的五大领域相结合,实现与五大领域的良好对接;小坊管,大作用,从选拔—培训—带领—放手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可塑性和超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开放角落区域,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和现有资源,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课程的主人。
给孩子一个角落,还教育一份惊喜。在角落课程的构建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去设计课程成为最大的亮点,把课程交给孩子自主去设计,让学生去帮助学生,既然给他们平台,给他们空间,给他们时间,就让他们在实践中总结提升。我们这些课程平台的搭建者,就是“推波助澜”的小喷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