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蹦极”现象 如何改变支教教师心态?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3-07-31
当前,为了缩小和消除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不少地方城镇中小学优秀教师和水平较高的领导干部到偏远地区的薄弱学校支教,其目的是为薄弱学校带去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使薄弱学校尽快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但是,由于当前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袭和影响,在一些地方,被派出支教的干部和教师存在着“蹦极”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所谓“蹦极”现象,即表面上被派出支教者人到了受援学校,但心仍在原单位,心中装的仍然是国家给予的种种“实惠”。因此,部分被派出支教的干部和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肯踏踏实实、真心实意地在薄弱学校;不肯潜心改变薄弱学校的教育面貌,只等支教期一满“得胜回朝”。
据不少长期工作在偏远薄弱学校的教师以及当地学生家长反映,这样“歪嘴和尚念歪经”式的支教,居然成了某些人“曲线”实现个人目的的“面子工程”。还有一些与领导关系密切的支教者,把支教当成了个人“镀金”的手段。“支教”当中,虽说班没认真上几天,课没认真上几节,但工资上浮了,职称晋升了。这样的现状伤了许多长期扎根于偏远薄弱学校工作教师的心。有的乡镇和村级学校的教师气愤地说:“有些不实实在在‘支教’的一来,不管干多干少与干好干坏,什么实惠都得了。结果,自己越教越泄气。”
这实在是歪曲了国家和上级部门实行支教政策的初衷和本意。对此,许多有识之士建议,国家和各级地方*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出台宏观政策与机制,要求中层领导、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员和共青团员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人随关系走,以较长的支教年限服务基层学校,甚至长期扎根基层学校,以让普通教师充分体会到其先进性。对于其在支教期间所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和“实惠”,建议建立时效性,在支教者不顾工作需要以非正常渠道离开乡村基层学校后,立即将有关荣誉称号和“实惠”及时撤销和追回,并且给予必要的党纪、政纪甚至人事方面的处理。
这样,我们就可以使某些地方的支教活动由“蹦极”变为“潜水”,重新赋予支教以应有的含义和作用,使所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支教是一个神圣和光荣的事业,同时又是一个需要奉献和付出艰辛的事业,“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功获利,莫入此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