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冷暴力层出不穷 讽刺辱骂最常见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3-08-02
你小时候被同学起过绰号吗?胖的同学被称为“水桶”,瘦的同学被称为“泥鳅”等,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还觉得蛮有趣的?
一些可爱、有趣的昵称、绰号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倒也无伤大雅,但是如果同学之间取绰号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甚至达到讽刺、辱骂的程度,问题就严重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校园冷暴力”的形式之一。除了给同学取难听的绰号,再比如班级来了新学生,被班级上几个同学排挤、孤立,这也都属于“校园冷暴力”的范畴。
在对1999人进行的调查中,86%受访者认为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60.1%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会在当事人内心留下阴影,讽刺、辱骂和嘲笑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校园冷暴力形式。
18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中也提到,有将近一半的北京中小学生都有过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那么,校园“冷暴力”对孩子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冷暴力”的背后又究竟有哪些深层原因?对此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什么是“校园冷暴力”?
与“校园欺凌”一样,目前关于“冷暴力”亦或是“校园冷暴力”并没有标准的学术或法律定义,但多数学者这么解释道:冷暴力是指不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这种“冷暴力”往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
或许曾经遭受过冷暴力……
“小学二年级有一次我肚子疼,没和老师说,然后不小心拉到裤子上了,从此以后班上没有人和我玩。班上只要有人放屁了,所有人都会一起说是我放的,还有人会喊,‘老师,他又要拉裤子了’。从此以后,我每次想上厕所的时候就会很紧张,肚子一抽一抽的。现在上了初中,没有小学同学和我一个班,但我还是觉得有人会告诉他们,觉得他们在笑我。”
亦或者曾经给别人施加冷暴力……
“我们小学有个女生有心脏病,每次发病她就会躺地上口吐白沫。我们都觉得很恶心,所以大家,包括我自己都远离她,她也一直没有朋友。”
“我上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个男生,其实他人不坏,就是觉得他脏,所以全班女生都不愿意和他坐同桌。有一次安排坐我旁边,我还很不高兴地写了一篇日记给班主任,让她把他调走。后来老师只能让他一个人坐。当年我们这么做,是不是很让他受伤?”
校园“冷暴力”并不是个例
调查:86%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讽刺、辱骂和嘲笑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形式
在对1999人的调查中,调查对象主要来自于80后和90后年龄层。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对校园“冷暴力”的感知有所差异,但86%的受访者都表示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其中,讽刺、辱骂和嘲笑被受访者认为是最常见的三种校园“冷暴力”形式。
不同受访者表示,校园“冷暴力”在不同学习阶段出现的概率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初中和高中被认为是出现校园“冷暴力”最多的阶段。
校园“冷暴力”有多严重?超四成被调查学生曾被叫难听绰号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所做的调查中,将校园欺凌类型分为“身体欺凌(故意冲撞)”、“语言欺凌(难听绰号)”和“关系欺凌(联合孤立)”三种,后两种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冷暴力”行为。调查显示,40.7%的北京中小学生有过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
采访结果显示,在校园里,关于长相、名字的歧视是最普遍的,尤其在中小学校园里,这种不经意间的歧视悄悄成为孩子感受最早的伤害。
比如说,比较胖的同学被称为“水桶”,比较瘦的同学被称为“泥鳅”,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一多半的中小学生都有过因为长相、名字被起外号的经历,而其中相当多数人感觉受到了伤害,对此充满反感。
而除了这些司空见惯的取外号现象,还有关于日常摩擦引起的孤立……
还有更多的是被认为所谓的“不合群”……
“我从小比较喜欢干净,有时会和女生玩得多一点。从小学起,班上所有人都叫我‘娘娘腔’,男生从来不理我。现在上大学,没人说我‘娘’了,朋友才多了些。但我知道,我骨子里仍然很自卑。”已经上了大学的小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现在依旧不怎么合群,并且习惯了从他人的评价中去寻找存在感。
校园“冷暴力”处理不当伤害大
在调查中,60.1%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会在当事人内心留下阴影。校园“冷暴力”,发生于细微而伤人于无形。如果没能及时制止,对人造成的伤害十分严重。
来自北京的曹女士是一名初中孩子的家长,“孩子回家时会对我讲学校发生的事。经常听他说,班里谁和谁又‘绝交’了。”她说,所谓“绝交”,“就是一周不说话”。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也显示,儿童受欺凌经历与其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长期遭受校园欺凌和冷暴力,孩子会变得性格畏缩,相比于其他孩子也更容易产生焦虑、敌意和沮丧等负面情绪,并且遭遇的欺凌程度越高,表现越明显。
校园“冷暴力”频频出现,原因何在?
表面上,很多“校园冷暴力”是因同学间的摩擦误会产生的,而在这背后,又有许多综合、复杂的原因值得关注。
和成长环境有关——
在此次调查中,也对校园冷暴力频频出现的原因进行了了解。其中62.1%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是自私之风盛行,还有很多人认为这与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有关。
课业压力大,心理不成熟——
河北保定某高中班主任马泽辉(化名)认为,校园“冷暴力”的发生和学生的心理年龄有很大关系。“初高中的孩子往往还不太成熟,容易斤斤计较”。同时,马泽辉觉得不同学习阶段的课业压力也会对校园“冷暴力”产生影响,“中学时期,面对中考、高考(精品课)的压力,很多孩子的精神是紧绷的,比较容易受到‘*’。和同学发生矛盾后,也不会自主进行心理疏导和排解”。
也有人认为,不应该用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过度解读冷暴力——
采访调查显示在很多“校园冷暴力”事件中,老师往往是后知后觉的。实际上,在采访中,不少老师很反感“冷暴力”的说法,他们认为,也许冷暴力确实存在,“但不应该用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过度解读冷暴力。”
但中教君认为,该如何解读“校园冷暴力”或许不是我们要讨论的最主要问题,这不只是孩子的原因,要改变这种日渐蔓延的校园现象,还需要社会、学校尤其是家庭的共同努力,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中成长。
如何帮助那些遭遇校园“冷暴力”的孩子们?
老师们,让班上别太冷,变得暖暖的!
老师除了讲授知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老师的关爱,而这些关爱往往从自身为出发点,从点滴细节做起……
做一个好心态的老师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是辛勤的园丁”都是对教师的称颂,强*师的奉献和无私,把教师捧上神坛,但我们总忽略了教师本质上还是“人”、是一个“职业”,教师也有自己的需求。作为普通人的教师,面对各种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也难免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把个人情绪带工作中,发泄到学生身上,而学生往往也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在学生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如果教师出口伤人,或者对学生区别对待,无形中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并且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们应该养成一个好的心态,不做反面教材,以良好的行为规范影响学生。
重视心理辅导,做一个懂聆听的老师
教师在看到有孩子因为自身缺陷而受到他人嘲笑的时候,应该立即制止,并且事后要追踪学生的情况,对其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帮助其重新建立自信。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远比那个时候的我们来得成熟,作为老师或家长的我们虽然有时候很难参与其中,但我们能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友情,面对孤立排挤我们如何强大自己的内心。”
这是一名教师在观看完一部描述校园冷暴力的电影后写下的文字,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借鉴?
要看到不同孩子闪光点批评也要讲艺术
有教育专家表示,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指出学生的不良习惯,并帮助学生进步。但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杜绝身体暴力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冷暴力”。
一个好的教育者,批评学生、帮助学生进步也需要技巧。批评学生要有根有据,公平公正。虽然适当的教育是应该的,但是也要掌握分寸,要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比如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老师用心去理解,就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让孩子远离校园冷暴力,以下这几点家长要牢记!
改变观念,对冷暴力的影响和危害给予足够重视
很多校园冷暴力行为,是家长不了解的,甚至知道了也不够重视,觉得自己小时候也被同学们取过绰号、开过玩笑,现在不也挺好的,正因为掉以轻心,才往往忽略了孩子正在遭受的伤害。
生活中,家长应该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尤其是一些存在缺陷的孩子。保持与孩子的日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取得孩子的信任,让他们明白,父母才是最能保护他们的人,这样一旦受到欺凌,他们可以尽快告知家长。如果察觉有异常,则需进一步观察和沟通,务必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
一旦发现问题,家长要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心理专家建议,一旦发现孩子被其他同学排斥或孤立的情况,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做出过激举动,鲁莽行事只会将情况变得更糟。要鼓励孩子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尽量让他学会自己去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困境。比如可以尝试主动与同学化解尴尬和误会,也可以先和一些性格较为和善的同学成为朋友,获取支持、增强自信。如果情况较为糟糕,则可以向老师求助,协商一个稳妥的方法解决问题。
事情发生后,家长还要密切追踪孩子的情绪,适当对孩子进行挫折和自信教育,告诉他们什么是挫折,挫折并不可怕,让孩子们回归自信,这都可以用日常聊天的形式进行。
近7成校园冷暴力在初中,初中生家长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中国青年报发布一组数据可以看出,69.6%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多出现在初中阶段,可见初中是校园冷暴力的高发阶段。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绝大多数学生即使遭受了校园冷暴力,也不会向老师或家长反映情况,导致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很多孩子被别人讽刺、挖苦后,往往一个人难过,最多只是找好朋友倾诉,不会轻易‘告诉老师’”。
判断孩子是不是在学校遭遇了“冷暴力”,最简单的就是看孩子是不是出现了与年龄、经历不相符的状态,比如心情低落、爱哭、毫无理由地发脾气、头脑反应慢、失眠、厌学等。当突然出现这些与日常不符的消极状态时,家长就得注意,这可能就是孩子在学校遭遇了“冷暴力”的信号,严重者甚至会精神抑郁,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应及时与孩子包括老师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以上就是江南官网app下载 为大家带来的校园冷暴力层出不穷 讽刺辱骂最常见,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