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在哪(上海市商业学校)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2-08-02
相关平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达133.2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96.6%。上海市已基本实现课后看护服务小学初中校全覆盖、公办民办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
最近,上海市教委还专门发布《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系统总结了区、校开展课后服务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全市面上学校提供有益借鉴和专业指引。
“冰雪运动”点亮课后好时光“两脚两腿并拢,两手在背后互握,呈现蹲屈姿势。大小腿的夹角成110度……”“不要着急!看准人再传球,注意配合……”每周五的课后服务时间,在浦东新区飞扬冰上中心运动场上,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戴着头盔、手套、护膝,穿着滑冰鞋和滑板,拿着冰球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滑冰和冰球。
■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正在练习滑冰
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勇夺九枚金牌创造历史,这也激发了申城学子对冰雪项目的热情。冰雪运动是南方孩子较少触及的体育项目,冰雪运动进入浦东校园课后服务,冰球、队列滑、短道速滑等项目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运动体验,他们感受到冰雪项目独有的魅力和乐趣。
孩子们的“冰雪奇缘”甚至吸引了昔日冬奥会冠军杨扬的目光。在临沂二村小学课后服务时间的短道速滑练习中,孩子们心中的冰雪女王杨扬带领他们在冰上练习。
而上南五村小学在2019年已经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开展了冰上项目的试点推行,将冰上运动短道速滑引进了学校课程中,至今已形成三个梯队:第一级,短道速滑成为一年级必修的拓展型课程,全体一年级学生每周二下午进行普及冰上运动项目学习;第二级,每周一、周三15:00后开设短道速滑课后服务课程,对冰上运动感兴趣以及有特长的学生进一步练习搭建平台;第三级,进一步选拔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到飞扬俱乐部参加专业训练。
■ 临沂二村小学的学生们在“冰雪女王”杨扬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冰上练习
“体教融合”让学生“练武习文”两不误冬奥赛场上顽强拼搏的中国健儿,中国女足在亚洲杯上的完美表现,不仅成为课后服务的育人资源,更彰显上海体教融合、学校体育“一条龙”建设的积极成效。
普陀区根据学校体育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以“适合教育”为理念,提质增效为出发点,充分借助专业师资力量,开设了足球、射箭、击剑、网球、游泳、田径、棒球等几十种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丰富学生的课后体育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潜能,持续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
■ 梅陇中学以女足项目为引领,通过体教融合,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本届亚洲杯中国女足23人大名单中,唐佳丽、赵丽娜、杨莉娜、张馨4人都是梅陇中学培养输送的女足队员。梅陇中学是上海市体教结合先进学校、上海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足球、篮球、网球)、上海足球精英训练营基地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学校以女足项目为引领,形成了育德育才的学校体育文化,构建了“基础型、选项型、拓展型、体育俱乐部”四级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校园田径运动会、家校趣味运动会、校园篮球联赛、校园足球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体系,形成梅陇特色体育模式。学校将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及课外活动融入课后服务,为广大学生提供适合的体育教育,扬梅陇体育精神于全面育人的奋斗足迹中。
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依托现有体育课程资源优势,在课后服务时间段设计、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普及性的体育活动。学校通过“一室两用”共享的方式,建设了篮球馆、射箭馆和健身操房等十大课后服务专用运动场所;精心开设了适合课后时段要求、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篮球、射箭、啦啦操和健身舞等十多门体育运动项目;还系统设计了包含拔河比赛、跳踢比赛和篮球大联赛等九大系列的阳光体育活动。五年级的兰安琪说:“每天下午3:30以后的课后服务,是我一天中最开心的时间,因为我参加了学校的女篮社团,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并一点点爱上了这项运动。”
■ 中远实验学校依托现有体育课程资源优势精心做好课后服务
闵行三中的“申时校园”,一片热闹景象。中国女足问鼎亚洲的余温还未褪去,一朵朵小“铿锵玫瑰”绽放在课后时光。下午三点半铃声一响,女足小将们穿戴好装备,奔向操场,在体育老师、教练的引导下开展足球活动。
“双减”之后,闵行三中充分利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优势,引导学生回归户外,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一支由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女孩子所组成的队伍。她们因对足球的兴趣相聚于此,依托“双减”下学校课后服务这个平台,渐渐将兴趣变成了自己的热爱。
在教练和老师的悉心指导下,2021年的闵行区校园联盟足球赛中,她们获得了U12、U13、U15三个组别的冠军,有多名孩子还入选了全国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与上海市精英训练营。
■ 闵行三中:足球运动,让学生动起来
红色精神闪耀校园“黄浦江,浪奔腾,红色基因永传承。兴业路、兴伟业,难忘前辈和英烈……”15:30,课后服务时间刚开始,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教室里,就传出了清脆的快板声和稚气的童音。循音而去,原来是学校“小小讲解员社团”的许慎诺同学和社团伙伴们正在用快板练习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词。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传人,卢湾一中心小学课后服务的这一幕,也是黄浦区“申时校园”的一大特色。
身处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起源地所在区,黄浦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区域红色资源,在课后服务时间推出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的社团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红色初心”。
“我们觉得一方面要教授孩子们讲解的技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把讲解稿中蕴含的党史故事告诉孩子,孩子们在听故事、懂故事的基础上,他们的讲解才能更有血有肉,这样才能起到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红色种子的目的。”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小小讲解员社团”指导老师陈丽丽说。
每天的课后服务时间就是卢湾一中心小学小讲解员们练习讲解稿的时间,每一名讲解员大约需要训练5-6周,之后还将接受发声、站姿、走位等训练。成熟讲解员同时也是一名中共一大党史故事讲述者,他们还会在课后服务时间把他们知道的一大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再配上他们的讲解词,其他同学也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
童音讲党史,卢湾一中心小学已坚持了16年,千余名小讲解员从这里诞生。
■ 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许慎诺在用快板形式进行一大会址讲解稿练习
在上海市黄浦区报童小学的校史馆,同学们正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排练红剧《印记》。
“那天排练剧目的时候,‘我自愿加入报童近卫军’那段宣誓太震撼了。”面对小报童的故事画像,在《印记》中出演报童的五(3)班石思灿同学一脸佩服的表情。“想到在那么危险的环境下,小报童们一边卖报一边传递信息,简直太勇敢了!”
社团指导老师杨璐是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的一名教师,同时还是黄浦区教育团工委“大黄锋”青年突击队队员。她以自己所长,带领报童小学同学们排练反映报童卖报送情报等内容的红剧《印记》,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他们在亲身演绎奔走叫卖、躲避追捕等场景的过程中,对报童们宁愿饥肠辘辘也要把自己变成宣传革命的卖报小行家,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对他们耳熟能详的《卖报歌》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印记》外,这次送进报童小学校园的,还有反映茅丽瑛烈士“为义卖而生、为义卖而死”的《绽放》和讲述解放前最后一位牺牲的地下党员陈仲信烈士故事的《信仰》等7部红剧。“在报童小学的红剧进校园首秀很成功,未来,‘大黄锋’们将在课后服务时间走进更多学校,帮助孩子们在排演红剧的过程中,继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大黄锋”青年突击队队长、上海市卢湾中学教工团支部书记宋佳仪介绍说。
下午4:30,宝山区美罗家园第一小学的校园里,孩子们正在参加课后服务活动。有一群孩子来到了红色长廊,学党史讲党史,这些“宣讲小先生”拿出手掌大小的纸,认真写下党史故事宣讲稿。
在学校党支部的引领下,这批“宣讲小先生”和红色长廊于2020年“四史教育”同期诞生,他们作为学校第一批宣讲党史的“小先生”,正在酝酿着培训下一批“宣讲小先生”,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四年级的王佳俊有感而发:“每次走进这条红色长廊,我都感觉自己一身正气,宣讲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刘译芯同学则表示:“我们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让更多的同学走进这里,感受红色的力量。”而在家长李佳看来,自己的女儿当上“宣讲小先生”后,比以前更自信了,笑容也变多了,这让她十分惊喜。
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宝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小先生制”,强调“教做学合一”。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为进一步传承并发扬行知精神,探索“小先生制”在新时代的实践与创新,充分发挥“小先生”作用,宝山区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了极具本区特色的“申时校园”,而美罗家园第一小学的“宣讲小先生”正是这样一批知行合一,在校园里传播党史和红色文化的“红色种子”。
■ 美罗家园第一小学:红色长廊,“小先生”宣讲在行动
在上海市杨浦区,各学校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开发实施校本思政课程,设计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并延展到课后,让“申时校园”迎来“思政时间”,推动更鲜活的思政教育、更走心的课后服务深入青少年学生的心灵。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是杨浦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下午三点半,在参加课后服务的低年级小朋友们迎来了“思政讲堂”。学校高年级的学生走进低年级教室,带来“思政行走课堂”衍生版。他们用多样的形式,将自己在国歌展示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传递给低年级小朋友。
高年级学生组成各有所长的小组,绘画能力强的小组用手绘小报的方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法律条文资料;表达能力强的小组用演讲的形式呈现国歌诞生的历史背景、《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及国歌立法的过程;表演能力强的小组准备了电影《风云儿女》片段的表演。同学们还把自己制作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学弟学妹们,低年级小朋友不出校门也能“打卡”国歌展示馆。
“思政行走课堂”的路线中,有校园内的市东校史陈列室、费达夫烈士广场,还有校园外的杨浦区人文精神教育基地、“老渔阳里2号”等一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学校还邀请了首支“中学生杨浦滨江红色旅游志愿讲解队”的成员,在课后服务时间段里走进初中部和小学部,向学弟学妹们讲述杨浦滨江的百年故事,从而真正把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作用发挥好。
■ 市东实验学校高年级的学生走进低年级教室,带来“思政行走课堂”衍生版
60多年前,几个人自掏腰包用不到100元钱在车库里办起建襄小学,沪剧《鸡毛飞上天》就是根据创始人吴佩芳老校长的故事编写的。今年新学期伊始,建襄小学成立校史宣讲团,同学们在课后服务时光里可以打卡“红色校史”,在宣讲团的讲述中了解建襄“鸡毛飞天”精神,让红色种子在心里茁壮成长。
■ 建襄小学 :荧幕形象做榜样
徐汇区有不少像建襄小学一样历史底蕴深厚的学校,为充分用好这一历史积淀,徐汇区教育局发动区域内各学校认真梳理,组建一个个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史宣讲队伍,让同学们对学校的认识打破时间限制,利用“双减”后的课后服务时间激励同学们学校史、讲校史,营造自信、向上的校园氛围。
创办于1870年汇师小学是上海市开埠以来校史最长的学校之一。四点后,同学们参观校史陈列馆,了解学校兴学建校以来的发展轨迹和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学校以“汇师记忆”命名,组建师生校史宣讲团,借助课后服务时间,让师生在宣讲中了解校史,增强师生家国情怀,铸就最好的思政课堂。
在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邀请《半小时漫画党史》作者陈磊,为孩子们送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沉浸式“党课”。
《半小时漫画党史》一书选取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按照时间线索,以“漫画+文字”的形式,重点讲述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救亡、全民族抗战、人民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重大主题所反映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旨在呈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史。
在很多孩子眼中,党史是严肃的历史,记录历史也需要严谨的文字,而漫画相对夸张幽默。“用漫画的形式说党史,是对党史读物的一次创新突破,”陈磊说,“用孩子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用全新的表达方式呈现正能量的严肃重大题材,这个挑战是非常巨大的。我们阅览了非常多的党史书籍,将伟大、深刻的党史还原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再配上Q萌的漫画人物,让小读者读了还想读。”
在这堂沉浸式的党课上,不少孩子感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我们从小就唱的歌,但这背后蕴藏了多少革命志士的鲜血和坚定的理想,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四(4)班的戴欣蕴说:“平时我们只是通过电视和电影大概地知道那个年代发生过什么,但当我听完这节党史课,仔细阅读完党史,不用别人告诉我党有多伟大,我自己就明白了。”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生发表感言
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子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原来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16:00之后的零陵中学校园里,时不时传来稚嫩而婉转的昆曲唱腔,昆曲社团的同学们在上海昆剧院老师的带领下,从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学起,领悟昆曲的正确入门路径。
昆曲里优美的唱词、精湛的动作、精巧的服饰等都让同学们为之着迷,小小年纪的她们在上海昆剧院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下,雅致莞尔,举手投足之间,细细诉说着中国戏曲的渊源流传。
除了课后服务时段的学习,学校还引入系列昆曲讲座,让全校同学们都能深入地了解昆曲六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感受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传播途径及历史地位,为学生打开了探索戏曲之美的大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梁谷音老师曾来到学校观摩了同学们表演《长生殿·惊变》,并示范表演了昆曲代表作《牡丹亭·寻梦》,让学生更加近距离地感受昆曲唱腔的华丽与身段的讲究,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
■ 零陵中学在课后服务时段引入上海昆剧院资源,将传统古戏雅韵——昆曲带进校园
同处徐汇区的西南位育中学则引进上海越剧院专业资源,组建越剧社团,2021年起更是将越剧学习融入课后服务时段,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一群小戏迷。课后服务时段,同学们沉浸在这份浓厚的文化氛围里,举手投足,一静一动间,都是风雅古韵。一个唱段演绎完毕后,越剧院的老师都会悉心指点同学们的唱腔,包括起声的咬字、字中的发音、转音的音律。
越剧院的老师们还精心设计声乐专项、形体专项和舞台表演内容,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体验越剧表演中的唱、念、做、打。同学们在系统的口型肌肉训练和声母、韵母的发音训练中,学会了胸腹式、闻花式等呼吸方法,在一句句、一遍遍的反复练唱中,揣摩越剧唱腔的发音及咬字特点,攻克了最难入手的唱念部分,还通过站姿、台步、身段动作等肢体语言的训练,感受中国戏曲造型美和舞蹈美的艺术特点。
在学习越歌《玉兰颂》《少年行》《客从远方来》的过程中,同学们更是感受到越剧的古典风韵、清新雅致,渐渐理解了中国人情感表达的含蓄与内敛,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更加深了自己对中国戏曲的喜爱之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与日俱增。
普陀区在课后服务中充分挖掘区域非遗文化资源,并有机结合开设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让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异彩。
普陀区华阴小学是“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上海市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学校将“非遗”技艺的相关内容纳入课后服务时段,以剪纸为“圆心”,延伸出刻纸、衍纸、纸雕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纸艺华开”系列课程,满足学生需求,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传统文化。孩子们在非遗传习教师的带领下,剪剪折折撕撕贴贴,用灵巧的双手放飞想象,收获成长,将普通的纸玩出了“大名堂”。
■ 华阴小学“缤纷纸艺”点燃快乐课后时空
“同学们看,一根简简单单的绳子可以做出不同造型、不同作用的艺术品。”课后服务时段,非遗传承人朱由标老师带领洵阳路小学的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传统的“朱氏绳艺”。“朱氏绳艺”在2011年入选第二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历经朱氏家族13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东方文化,韵味十足的“绳”造型艺术品。
洵阳路小学利用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将“朱氏绳艺”第三代传人朱由标老师请进校园,让孩子们在课后服务时段能近距离地感受非遗文化,体验它的无穷魅力。通过“朱氏绳艺”,孩子们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更有同学因此对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钻研更多民俗文化知识。
中山北路第一小学将“皮影戏”这一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融合经典阅读和科技元素,开发和实施了融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为一体的《电控皮影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项目。
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学校将这一项目融入课后服务时段,通过创编剧本—制作皮影—电控皮影”三个探究任务,以跨学科合作学习丰富学生的课后时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电控皮影戏的形式为传统皮影戏插上了信息技术的翅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这一传统文化。
崇明各中小学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孩子们浸润在浓郁的乡土文化之中,引导孩子走进乡土文化,培育乡土情怀。
瀛洲古调派琵琶也称“崇明派琵琶”,在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崇明区竞存小学在打造民乐特色的同时,积极发挥非遗传习基地的文化传承作用,成立了校级“瀛洲古调派琵琶”、二胡、笛子、古筝等社团。下午3:45,学校的特色课程教室里传来阵阵乐声。琵琶、笛子、古筝、二胡……孩子们在这里弹琴、吹笛、抚筝,既能放松身心、切磋技艺,又能陶冶情操。一位弹琵琶的女生有感而发:“以前放学回家后,独自练习弹琵琶感到很枯燥无味,现在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跟同学们在一起,感觉有趣很多,还有老师可以现场指导,手势错了、音调错了,都可以得到及时纠正,这样的课后服务我们都非常喜欢。”
■ 竞存小学“瀛洲古调派琵琶”社团
崇明区汲浜小学特聘崇明扁担戏第三代传人朱雪山老师来校带徒传艺。在每周五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里,朱老师对学生们进行“ 扁担戏”的专项辅导,通过讲授崇明扁担戏的历史、与其他木偶的异同,传授表演手法和各种演出的技巧,让学生们感受崇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增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会先跟着音乐学习手势与步伐,然后再上到担子上去敲锣。”五年级的徐诗语和施周奕这样说,“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几个人合作表演一台节目的,有人负责玩偶的表演,有人负责敲锣,有人负责台词。练习久了,一个人就可以进行一场完整的表演。”
崇明灶花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毗邻灶文化博物馆的向化小学,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组建了“崇明灶文化”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在课后服务时间里开展了画灶花、土布贴画等一系列学生实践活动。
近年来,崇明区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从少到多,从点到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小传承人”现身崇明“申时校园”,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静安区实验中学艺术教育集团将现有的民歌、民舞、民乐、漆画、版画、陶艺等六大类优质艺术类活动资源形成菜单,根据各成员校需求,以内容配送、师资配送等方式加以供给,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多元供给、多样实施,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 静安区实验中学甘雪珺老师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中国文化十二生肖陶艺创作教学
丝网版画、纸板画、黑白木刻、套色木刻……在市西初级中学、中山北路小学、永兴路第二小学等学校,孩子们在集团版画项目组老师指导下,运用各类技法,创作不同版种、色彩缤纷的版画作品。为保证课后服务多样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静安区实验中学艺术教育集团还进行了“以版译言”版画项目巡展主题活动,展出了项目组十一所中小学的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创作的130余件版画作品。
“菜园”“农场”让学生爱上劳动在奉贤,许多中小学都有一片“开心菜园”,奉贤的“申时校园”里,孩子们走出教室、亲近自然,让书本与实践的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衔接,“小菜园”成为了户外研学的“大天地”和劳动教育的天然基地。
正值课后服务时间,奉贤区育贤小学的“乐耕园”里,迎来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他们有的兴致勃勃地观察植物、有的正“埋头苦干”给菜地除草、有的正在向老师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好一派热闹景象。“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去劳动”,本着“出力流汗、积极实践”的原则,学校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精心设计季节性内容,并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参与其中,营造课后服务中亲子互动的空间。如何才能让水稻长得更好,如何让棉花长得又大又白,让向日葵一直露着笑脸?孩子们和家长共同探究这些问题。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主要抓手,以课后服务为载体,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打开了课后服务的新天地。
■ 育贤小学的小小农夫采棉忙
当孩子遇上农田,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反应?在奉贤区星火学校,课后服务时间孩子们拿起锄头,拎着洒水壶,当着幸福的“现代农人”。今年秋季,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种什么蔬菜和水果呢?”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萝卜、西瓜、西红柿……”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有的种子从播种到收成周期较长,如果想要体验采摘的快乐,可以选择生菜、青菜哦”。经过一番权衡后,同学们做了二次选择,在能快速成长的种子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这样的安排是希望让同学们知道,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差一个平衡,取舍的过程也是农垦文化科普的过程,让孩子知道各个时令的蔬果生长周期是不同的。
■ 星火学校的学生们亲身体验农垦生活 学习传承农垦精神
在奉贤区明德外国语小学的“神奇农场”里,现代科技为植物生长保驾护航,哪怕经过假期,植物无人浇水,也照样生长繁茂。神奇的农场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还产生了许多奇思妙想的新课题。一年级的《认蔬菜》、二年级的《种蔬菜》、三年级《蔬菜成长环境需求的调查》、四年级《蔬菜的营养分析研究》和五年级《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等等,在丰富多彩的种植活动中,亲近自然,探究植物,以生态体验近距离感知生命生长历程,培养综合探究学习能力。
让学生的劳动教育发生在广阔的田间地头。在“双减”背景之下,奉贤中小学已逐步将劳动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并实现家、校、社三方协同,让教育的过程更有真实性、生命力,从而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实践、学习、创新的能力。
“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北风吼”。乘着北风,小寒如期而至。在小寒即将到来的时候,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的孩子们走入“踏‘雪’寻‘仙’记”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与“凌波仙子”携手,一起种水仙,画水仙,雕水仙,赏水仙……孩子们与同伴、家人一起,或闻、或摸、或谈……一张张期待花开的笑脸,让这个冬日倍增暖意,节气文化在孩子们的欢笑中悄然传承。
九亭第三小学以跨学科作业包巧妙融合传统节气,让学习自然发生。三年级“押花书签”魅力自然作业,结合“春分”“秋分”等节气,采集当季植物花材,加工整理、手工押制干燥,融自然与美术学科,启发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取材,发现美、创造美。在“春分”“谷雨”时节,四年级“豆芽成长记”语文写作,观察豆芽生长过程,融合自然和语文学科,记录豆芽变化并形成日记。“大雪”“冬至”时节,五年级“烹饪‘菌菇’美味”趣味作业,学生种植菌菇、悉心照料、观察采摘、动手烹饪、品尝美味(吃暖锅、饺子),自然与劳技学科融合,以劳润德,以劳启智。
■ 九亭第三小学跨学科作业包之自然与劳技学科融合——以劳润德,以劳启智
秋意渐浓,九亭第五小学“墨宝农场”迎来果蔬大丰收。
课后服务时段,“墨宝小园长”轮番上阵,解锁新身份.....看!“植物家”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秘密;“双语小记者”采访劳动者故事;“数学家”带测量工具测算农田面积计算篱笆长度;“设计师”保障各班农田面积均分优化布局;“小厨师”为学校美食节设计菜单;“小画家”将蔬菜重新构图组合创作,绘制彩墨蔬菜作品;“艺术家”以蔬菜根部、叶片为灵感,敲印磨拓留下印迹;“舞蹈家”跳起劳动韵律操……学校将作业设计融入农场,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任务驱动形成自主合作。
■ 九亭第五小学的“墨宝小院长”轮番上阵
上述学校的“二十四节气作业实践”活动,正是松江区通过提升作业品质,将劳动教育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结合后产生的趣味型、分层型、实践型和综合型等不同类型的作业,以此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家校社联动,开拓课后服务新天地周五下午3:30,长宁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向外张望着。糖果妈妈身披斗篷、手拿魔法棒来了。“小朋友好!”“故事妈妈”如约而至,开始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故事妈妈”是长宁实验小学的家校协同育人特色活动。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让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为做强、做优课后服务提供资源保障。作为长宁实验教育集团领衔校,长宁实验小学还将此项内容辐射到集团内的成员校。长宁实验教育集团把课后服务作为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推动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剂,在做强学校主阵地、不断丰富内涵建设的同时,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格局,让一批服务热情高、服务能力强的家长参与课后服务,提升了课后服务的能效。
■“故事妈妈”是长宁实验小学的家校协同育人特色活动
为了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进一步丰富供给,上海不少学校打破校内外“围墙”,引入家长志愿者、社区力量、大学生志愿者等多方资源参与课后服务。
长宁区开元小学少代会代表程宇芯看到小区旁原本的空地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的小型“生境花园”,萌生了在校园里建一个花园的想法,并提交了“发动更多的队员一起参与爱绿护绿行动,在校园内增加更多绿植面积”的提案。
学校与居委会商议把“生境花园”作为学生课后的社会实践点,同时邀请华阳路街道“阳光尚益”公益负责人小虞叔叔出谋划策。到后来,学校课后服务的劳动教育活动就有了“小虞老师”,他每周三都会到校为孩子们讲授有关植物的知识、讲述植物故事。开元小学还与华阳路街道自治部、关工委联系,把街道公益组织、关工委优秀资源都纳入学校课后服务中,进行整体设计规划。不仅架构了每周三课后服务中由隔代家长、街道关工委老同志、环保志愿者等执教的“隔代共学互学劳动教育”,而且尝试开辟走出校园的“探秘生境花园”“共绘社区涂鸦”“静雅武夷寻访”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项目。学校、家庭、社区形成了“互信、互学、互进”的教育同盟军。
■华阳路街道“阳光尚益”公益负责人每周三都会到开元小学为孩子们讲授有关植物的知识
长宁区还充分发挥区少年宫、区少科站等系统内校外教育单位的专业优势,通过送课到校、指导社团活动、提供优质线上资源等多种形式,为“双减”工作赋能、提质、增效,实现五育并举,协同育人。新学期,长宁区少年宫、少科站在充分听取学校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提前推出了新菜单,以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形式,给予学校和学生更多个性化的选择。
课后服务不能学校唱独角戏,为了整合资源强化服务,不少学校结合具体实际,也像开元小学一样利用“家门口”的资源参与课后服务,拓展“家校社”共建的多样化课后服务模式。据统计,有包括退休教师和来自青少年活动中心、优质非学科类机构等单位的约1.14万名校外人员参与。
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的课后服务以“幸福童年”为圆心,以丰富而有特色的活动构建校园活力圈;以轻松而温暖的亲子活动构建家庭亲情圈;以自由而有张力的实践活动构建社区成长圈……学校引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心理中心、社区学院等活动资源,形成了人文、艺术、体健、科创四个板块,共49个“小浪花”社团。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志趣,为走出校园、走向未来积蓄力量。
伴随着“申时”铃声,曲阳第四小学的“小浪花”们涌出校园,奔向属于他们的“社会成长圈”。“浩瀚星空”技术物理研究所航天探究活动、“蓝天下的爱”阳光之家实践活动、“知识的宝藏”图书馆体验活动、“走向深蓝”航海博物馆考察活动……丰富的“申时”课后活动绽放着独特的魅力,孩子们怀着好奇心,兴奋地探索着、收获着!二(3)班吴俊成的爸爸说:“学校所安排的课后服务活动,不仅解决了我们家长下班时间晚,无法照看孩子的难题,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作为家长的我既开心又放心。”
■ 曲阳第四小学努力画好学生成长的最大同心圆
杨浦区三门中学借助区位优势,引入了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优质资源,为同学们提供了近30项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项目。每周课后服务时间,上海财经大学数学学院的大学生协助三门中学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开展小团式学科基础性知识个性化辅导,还有上海体育学院开设的武术和花样跳绳,深受孩子们喜爱。“以前我是一个拘谨内向的女孩,学了武术之后,遇事我变得更加勇敢、果断,做事也更加有劲儿了!”三门中学预备年级的李牧逸参加了一个学期的课后服务时段的武术项目锻炼后这样描述自己的变化。
有十余所高校的杨浦区,积极发挥区域内高校资源优势,借助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来填补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时间差”。去年10月以来,许多来自区内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化身”老师,走进中小学教室,为孩子们提供课后辅导和趣味课堂特色内容。
■ 上海财经大学数学学院和杨浦区三门中学数学教研组结对,共同开展课后服务基础性知识个性化辅导
上海市杨浦区铁岭中学与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合作开展了“口袋花园”科普课程,在学院的策划组织下,同学们在课后服务时间走进阜新路社区共创空间,亲手种下美丽的花种,让社区街道散发出属于自己的芬芳。
“项目化学习”“花式评价”,为课后服务注入新动能作为一种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项目化学习近年来深受学生欢迎。它通过跨学科应用知识综合解决复杂问题,让传统教学从静态知识传递,逐渐转向核心素养培育,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思考、学习、推理、创造,从而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品质。
2022年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创新(简称OM)活动,最近传来了好消息。大同初级中学的OM团队,在“马戏世界”初中组角逐中斩获了一等奖。而这,正是该校课后服务结出的硕果之一。在上学期的课后服务时段,该校OM社团的学生根据《马戏世界》这一主题,自主制作道具服装、编写剧本、制作背景,进行了一次次妙趣横生且富有想象力的表演秀。
■ 大同初级中学的OM团队在“马戏世界”初中组角逐中获了一等奖
一度电,能做点什么?假如有一天,我们每个人只能分配到一度电,你会把它用在哪呢?是让路口红绿灯工作2.5小时,还是让学校教室明亮3小时;是让普通冰箱运转24小时,还是让节能灯工作40小时……同学们把答案写在便利贴上,边投票边阐述着各自的理由。新学期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课后服务活动中,孩子们围绕老师设置的议题,兴致勃勃地参与项目化学习为主导的课后服务。
在黄浦区,不少诸如此类的项目化学习内容为“申时校园”注入新动能,脑洞大开的活动既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又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
“‘双减’减去的是压力,增加的是我们闪闪发光的青春畅想”。在上海市教育学会青浦清河湾中学的课后服务时段,多样化的社团为孩子们的兴趣插上了翅膀。学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融入科技、艺术、体育领域学习资源,针对学生个性化兴趣爱好,进行“清·荷”主题课后服务探索,包括“爱我中华”“现代风尚”“国际视野”等主题,最大程度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
课后服务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寻找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官方带娃”除了努力满足孩子们的多元化需求,不少学校还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促进学生多元素养的发展。>
■ 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椒园”观察作物生长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每个低年级的孩子,即“小海贝”都有张阅读银行储蓄卡。他们每周的阅读记录会存入阅读银行储蓄卡,每月晒一晒,比比谁是阅读“大富翁”。老师会在同学们的阅读记录下留言:“你的阅读姿势利于保护视力,为你点赞哦!”同学们也不忘与老师交流:“老师,记得给我的海贝成长轨迹里加上‘爱阅读’的勋章哦!”通过“阅读银行储蓄卡”这一评价方式,更多“小海贝”爱上了阅读。石化第一小学课后服务时间的“十全‘石’美”主题石绘活动,还采用了“线下 线上”的评价方式:线下,学生的石头画作品在校内展示,接受同伴的点评;线上,学生、家长及教师共同参与作品投票。
活动有近万人次参与投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花式评价不仅点亮了课后好时光,也让每个孩子都发光。
■ 阅读银行储蓄卡是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低年级“小海贝”开展阅读自评的法宝
数字化转型、全员导师制为课后服务赋能每天下午3:30后,七宝实验小学校园里每个楼层的“野孩子魔镜健身房”,成为同学们的网红打卡点。孩子们做深蹲、开合跳、跳地鼠……在有趣的运动中,释放压力、焕发活力。
七宝实验小学校长王瑾介绍,学校积极探索AI智慧课堂,借助信息技术赋能“双减”,历经半年,打造了一个“野孩子魔镜健身房”。魔镜采用AI智能交互分析算法等技术,实时准确捕捉学生运动姿势。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体能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通过趣味运动、打榜竞争、在线PK等多种互动体验形式,在快乐中坚持体育锻炼。
七宝实验小学所在的闵行区于2019年获批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创建区”,进入“十四五”,闵行以“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创建为契机,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发展道路,用数字化转型赋能课后服务,助力“双减”。
■ 七宝实验小学的同学们“魔镜”前可以无拘无束的“大展拳脚”,自由运动
课后服务如何吸引学生?如何把课后服务打造成为全面育人的第二课堂?
宝山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给出答案。本着“公平均衡、个性灵活、优质高效、智慧绿色”的目标,依托教育数字化转型,宝山区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少年宫的优质拓展课通过数字化手段——智慧同侪课堂,实现“1 N”的远端多点协作式教学。授课教师在云端教师舱讲课,助教老师在现场悉心指导,各校学生在各自教室课堂互动,让课后服务更显活力,师生共同成长。
■ 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金飞老师通过新媒体平台为多校学生带来《纸结构承重》的科技拓展课
申时已到,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金飞与董君带来两堂优质的科技拓展课——《纸结构承重》《白银方折纸——空间创意》,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宝山区陈伯吹实验小学、宝山区菊泉学校、宝山区虎林路第三小学“同上一节课,共享好智慧”。
金飞老师正在教师舱以在线远程授课的方式与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一起互动交流、实践探讨。学生四人一组,认真仔细地跟着教学视频里的步骤学做纸管,先用直尺、铅笔在A4纸上划好4厘米的线,再沿着线撕纸,用铅笔卷纸管,接着用固体胶封住纸管,最后做承重实验。当看着承重满满两箱矿泉水的纸管由7个变成4个再变成3个,学生目不转睛,直呼神奇,没想到一张薄薄的A4纸竟有这么大的承重力。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更是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好奇心与探索欲,大家都乐在其中,不知疲倦。
“双减”实施后,上海在全市初中学段和小学、普通高中重点年级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老师不仅是教学中的“良师”,而且要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成长向导等的“益友”。伴随着“全员导师制”的深入推进,老师们的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 外冈中学教师杨梦娇老师依托”全员导师制“平台,与学生共同成长
嘉定区外冈中学的杨梦娇老师是一名职初青年教师。借助全员导师制平台,她与结对的9个孩子共同制作了一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好心情手册》。这本手册成为每个同学的“小树洞”,他们用文字、插画、贴纸等方式记录各种情绪,学会发现身边美好的人事物,收获好心情;通过老师的回复,同学们学会积极地看待、处理问题,获得了更多正能量。
随着“双减”落地,虹口区东余杭路第一小学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万花筒”项目,书法、空手道、围棋、竹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而在兴趣活动中,也能发现导师们活跃的身影,他们会和学生一起参与社团活动,分享学生们的收获,或进行“一对一”辅导、面对面交流……上海市长青学校以原有的儒家经典诵读拓展课程资源为基础,开设儒家经典诵读社团,导师精心准备,挖掘儒家经典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儒家经典诵读社团师生们的身影:他们一起诵读儒家经典,交流诵读感悟,阅读热情持续攀升……
在课后服务中融入“全员导师制”工作,从学科教师向育人导师转变,老师的角色多了、担子重了,学校也在想方设法出台各项配套政策来守护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
■ 虹口区东余杭路第一小学全面发展,培养多才多艺小学生
嘉定区新城实验小学对所有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员工实施每月1天学术假工作制;对参与第二时间段(16:30-17:30)和第三时间段(17:30-18:00)服务的教师实施每学期10小时休息券工作制。三年级语文教师顾纯祎喜爱折纸,开发的“纸上魔法社”深受孩子们喜爱。顾纯祎就是利用学术假,从美术组老师那里学新技能,不断为自己充电,让自己保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状态,所以在周三“快乐活动日”中,她的课一直是学生心中的“爆款”。为了减少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嘉定区新城实验小学还给每个班级配备了一名班级助理和一名有经验的学科导师,共同协助班级管理和特殊学生辅导。身为班主任的顾老师,即使是在学术假中或是利用休息券提前下班了,还有班级助理和学科导师协助进行班级管理,免去她的后顾之忧。
■ 新城实验小学把爱好变成能力,给成长“做加法”
据了解,为落实国家和本市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有关要求,2021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市积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推出了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政策,全面实施“5 2”(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作业辅导 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并在经费保障、共享资源、引入社会专业力量等方面形成支持体系。目前,上海市已基本实现小学初中校全覆盖、公办民办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全市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达133.2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96.6%,约94.8%的教师投入到课后服务,另有包括退休教师和来自青少年活动中心、优质非学科类机构等单位的约1.14万名校外人员参与。同时,为帮助区、校充分对接校外优质资源,上海市校外教育质量评测中心联合上海市培训协会已评选出985门优质素质教育优质课程与活动资源,通过“上海市学生体育艺术科技教育活动平台”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线开放,第二轮素质教育优质课程项目资源征集工作也已开始。
为提升全市1389所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上海市教委依托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的力量,通过汇集区、校典型做法,研制指导性文本。该《指南》以学校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提升为目标,以指导学校提供丰富的课后服务内容、规范的服务行为等为重点,为面上学校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供了工作指引。
上海市教委强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是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落实五育并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工程,各区和学校要积极对照《指南》的要求,寻找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完善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不断提高课后服务工作水平。同时,将积极推进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建设、全员导师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重点项目,不断优化义务教育生态。
来源: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