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备考:高考政治冲刺背诵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3-08-09
高考是一个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面对高考,考生总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时候开始报名?高考体检对报考专业有什么影响?什么时候填报志愿?怎么填报志愿?等等,为了帮助考生解惑,江南官网app下载
整理了2021高考备考:高考政治冲刺背诵相关信息,供考生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高三政治冲刺背诵:一纸背完四本书!
一纸背完《经济生活》
模板1—企业模板
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企业如何经营。
一、开一家公司,首先要建立制度、明确战略、确立指导思想。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制定正确经营战略。
3.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二、接下来,要有钱,有人,有技术。
5.拓宽融资渠道。
6.重视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7.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三、公司开展之后,第一件事是什么?生产啊!
8.企业生产方面:
(1)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
(2)加强品牌建设。
(3)提高服务水平。
四、生产出来的产品怎么办?(拿到市场上)*出去啊!
9.(1)找准市场定位,拓宽*渠道;
(2)适应经济全球化,调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五、产品*出去赚钱了,钱怎么分?
10.建立合理分配制度与奖励机制
六、企业开始做大了,形象问题也很重要啊
11.企业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
模板2—国家模板
一、生产领域
1.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1)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地位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①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公平竞争;
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③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升级;
④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坚决破除民营企业发展障碍;
⑤减税降费,切实为民营企业减轻负担;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2.坚持新发展理念:
(1)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坚持开放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5)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1)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①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②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尽量记住:集约化经营、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生态农业)
③保护粮食安全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4.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2)发展新兴产业;
(3)发挥产业拉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4)产业集聚,发挥规模化效应。
二、消费领域(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1)收人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发展生产,增加居民收入;
(2)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3)要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4)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5)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6)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有效供给,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消费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三、分配领域
1.财政
加强对×××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
(1)财政的作用:
①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优化资源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理解记忆:当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增加财政赤字,减少税收;当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对民生领域、创新创业的倾斜力度。
(3)提高财政使用效率
2.税收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能有效引导和调节市场经济活动。
(减税:小微企业、新兴产业;增税:增加高耗能、粗放型落后企业)
四、市场领域
1.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
2.完善市场制度,规范市场秩序。
3.完善市场准入规则,放宽市场准入
4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手段:经济手段(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②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五、对外开放
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适应经济全球化。
(2)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3)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4)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5)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出口竞争新优势
(6)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合法权益
(7)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8)利用世界贸易规则和国际法,减少贸易壁垒,维护自身权利。
高考政治冲刺背诵稳中求进。
(9)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就业
1.总论: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消费。
2.怎么促进就业?(关于人才、劳动力的问题怎么做?)
国家: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3)建立人才培养和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针对高校毕业生)
(4)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5)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6)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7)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企业:
(1)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发挥企业在培养人才中的主体作用。
高校:瞄准社会发展趋势,逐步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
度。
劳动者:(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自觉参加就业培训,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2)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3)积极自主创业。
一张纸背完《政治生活》
第1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人民*专政
(1)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社会主义*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
2.公民的政治权利
公民行使(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3.公民的政治义务
公民应履行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B.遵守宪法与法律;C.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D.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遵守宪法与法律。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5.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①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②培养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③遵守宪法与法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④坚持中国*的领导。
6.公民的政治参与
(1)*选举(一般不考)
(2)*决策
①形式:公民通过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B.专家咨询制度、C.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D.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
②意义:
A.有助于决策聚民意,体现决策的*性;(决策者角度)
B.有利于决策集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决策者角度)
C.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公民角度)
D.有利于提高公民对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公民角度)
(3)*管理(基层*)
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4)*监督
公民通过A.*举报制度、B.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C.舆论监督制度、D.监督听证会、*评议会、网上评议*等新形式参与*监督。
(5)*协商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是人民*的真谛。
第2单元:为人民服务的*
1.性质
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
2.宗旨
我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原则
(1)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集中制原则
坚持*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材料体现人大与*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时用)
4.职能
(1)内容
①保障人民*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政治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职能)
方式: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职能)
④加强社会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职能)
⑤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职能)
(2)*如何行使职能?
①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②我国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
A.深化简政放权(放),建设有限*,理顺*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B.创新监管方式(管),增强*公信力和执行力
C.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服)。
5.依法行政
坚持依法行政,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6.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决策和依法决策
7.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
(1)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二靠法制;
①(*)发挥人民*,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监督相关制度;
②(法制)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健全行政监管体系
①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上级*、下级*、审计部门。
②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中国*的党内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3)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8.补充
(1)提高*行政效率、行政水平,建设高效*;
(2)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创新型*
(3)树立*权威,提高*公信力。
第3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政治
一、人大
1.性质
(1)全国人大的性质、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人代制的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职权
(1)人大行使立法权。科学立法,*立法,为×××提供法律保障。
(2)人大行使决定权。批准通过×××重大事项,推动各级*贯彻执行。
(3)人大行使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监察委员会、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
(4)人大行使任免权(不考)
3.组织和活动原则——*集中制
坚持*集中制原则
①少数服从多数,体现人民意志(*:体现人大会议投票、表决时答)
②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集中:体现人大与*、中央与地方时答)
5.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6.人大代表
(1)性质:人大代表是我国权力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2)职权:
①行使审议权、表决权,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表决相关问题;
②行使提案权、质询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相关问题的议案,对*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询、并要求答复,
(3)义务:
①协助宪法和法律实施;
②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反映人民意见与要求;
③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二、党
1.性质
中国*是我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2.地位——领导核心
(1)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的领导作用。
(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中国*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3.领导方式
(1)政治领导:加强党在路线、方针、政策上的领导。
(2)思想领导: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党员和群众。
(3)组织领导: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4.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遵循党的执政、建设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执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3)依法执政: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②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5.宗旨(可以和执政理念放在一起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7.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党的自身建设
(1)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的纯洁性。
(2)与时俱进,提高执政能力;
(3)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9.中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发扬*,形成共识。(体现*听取*党派意见时答)
三、政协
1.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党派)坚持中国*的领导。
(2)各*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3)*党派可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4)*党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党派可以就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调研,向党和国家积极建言献策。
2.政协委员如何做
(1)政协委员要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2)积极进行社会调研,提交相关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3)就法律法规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对相关部门进行*监督。
四、依法治国
1.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4.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五、发展社会主义*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如何坚持?
(1)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结合人大、党、政协的知识点。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1.*国家(国家)
(1)地位: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
(2)权利与义务:行使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权利;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2.联合国
(1)(中国)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中国)坚定执行符合《联合国*》精神的各项工作。
3.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合理兼顾他国关切,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4.世界发展趋势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当前国家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综合国力,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
5.我国的外交政策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
(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高考政治冲刺背诵稳中求进
一纸背完《文化生活》
第1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作用)
总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一、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1)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先进的文化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结合材料分析先进如何促进,落后如何阻碍)
2.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发展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②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建设。
③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生产力;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发展×××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作用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1)潜移默化;(2)深远持久
4.优秀文化能够:(1)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2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多样性
1.表现
(1)民族节日;(2)文化遗产
2.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也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4.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
(1)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2)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2.文化交流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传统文化
1.特点:
(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2.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
3.态度(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四、文化创新
1.源泉、动力:社会实践。
2.意义:
(1)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对待世界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吸收借鉴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
1.特征:
(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
2.包容性
(1)含义: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民族精神
1.是什么?
(1)核心: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国民族
的精神基因,是推动×××的精神动力。)
(2)基本内涵:
①伟大创造精神;
②伟大奋斗精神;
③伟大团结精神;
④伟大梦想精神。
(3)发展:
①(结合材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具体表现(继承和弘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结合材料)×××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2.为什么?(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①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是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之魂。
第4单元:发展中国特色主义文化
1.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补充: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加强理论武装,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阵地建设,旗帜鲜明反对和*各种错误观点。
2.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5.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1)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
(2)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6.树立文化自信
(1)来源:①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③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①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③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措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2)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3)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5)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
(6)(青年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9.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0.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补充
一、如何规范文化市场(文化生活有喜有忧,应该如何做?)
1.*:
(1)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弘扬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3)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2.生产者(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3.公民: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
二、科技
1.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
2.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
三、教育
1.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2.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3.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5.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
四、(有时会考)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一张纸背完《生活与哲学》
模板1—唯物论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模板2—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
2.认识的发展过程
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体条件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真理。
3.真理的原理
原理:(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受主客体条件限制,人的认识难免有局限性甚至错误。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真理。
模板3—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原理
(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方法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同时,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3)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求我们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
(2)同时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系统优化方法
原理:(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发展的实质
原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趋势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
(1)要求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3)坚持适度原则。
三、矛盾观
(一)原理群一: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1)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
一方面,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另一方面,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2)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原理群二:矛普特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1)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要求我们既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在
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三)原理群三:主次矛与矛主次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原理: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处于从属地位;
(3)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1)要求我们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原理:
(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3)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
原理: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因素。
(4)其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
(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2)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
(1)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
(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模板4—历史唯物主义
一、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原理: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
方法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
原理: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
3.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4.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5.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以上就是江南官网app下载 为大家带来的2021高考备考:高考政治冲刺背诵,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
高三政治冲刺背诵:一纸背完四本书!
一纸背完《经济生活》
模板1—企业模板
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企业如何经营。
一、开一家公司,首先要建立制度、明确战略、确立指导思想。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制定正确经营战略。
3.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二、接下来,要有钱,有人,有技术。
5.拓宽融资渠道。
6.重视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7.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三、公司开展之后,第一件事是什么?生产啊!
8.企业生产方面:
(1)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
(2)加强品牌建设。
(3)提高服务水平。
四、生产出来的产品怎么办?(拿到市场上)*出去啊!
9.(1)找准市场定位,拓宽*渠道;
(2)适应经济全球化,调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五、产品*出去赚钱了,钱怎么分?
10.建立合理分配制度与奖励机制
六、企业开始做大了,形象问题也很重要啊
11.企业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
模板2—国家模板
一、生产领域
1.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1)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地位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①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公平竞争;
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③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升级;
④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坚决破除民营企业发展障碍;
⑤减税降费,切实为民营企业减轻负担;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2.坚持新发展理念:
(1)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坚持开放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5)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1)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①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②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尽量记住:集约化经营、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生态农业)
③保护粮食安全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4.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2)发展新兴产业;
(3)发挥产业拉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4)产业集聚,发挥规模化效应。
二、消费领域(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1)收人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发展生产,增加居民收入;
(2)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3)要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4)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5)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6)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有效供给,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消费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三、分配领域
1.财政
加强对×××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
(1)财政的作用:
①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优化资源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理解记忆:当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增加财政赤字,减少税收;当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对民生领域、创新创业的倾斜力度。
(3)提高财政使用效率
2.税收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能有效引导和调节市场经济活动。
(减税:小微企业、新兴产业;增税:增加高耗能、粗放型落后企业)
四、市场领域
1.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
2.完善市场制度,规范市场秩序。
3.完善市场准入规则,放宽市场准入
4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手段:经济手段(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②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五、对外开放
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适应经济全球化。
(2)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3)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4)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5)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出口竞争新优势
(6)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合法权益
(7)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8)利用世界贸易规则和国际法,减少贸易壁垒,维护自身权利。
高考政治冲刺背诵稳中求进。
(9)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就业
1.总论: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消费。
2.怎么促进就业?(关于人才、劳动力的问题怎么做?)
国家: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3)建立人才培养和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针对高校毕业生)
(4)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5)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6)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7)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企业:
(1)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发挥企业在培养人才中的主体作用。
高校:瞄准社会发展趋势,逐步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
度。
劳动者:(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自觉参加就业培训,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2)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3)积极自主创业。
一张纸背完《政治生活》
第1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人民*专政
(1)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社会主义*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
2.公民的政治权利
公民行使(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3.公民的政治义务
公民应履行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B.遵守宪法与法律;C.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D.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遵守宪法与法律。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5.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①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②培养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③遵守宪法与法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④坚持中国*的领导。
6.公民的政治参与
(1)*选举(一般不考)
(2)*决策
①形式:公民通过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B.专家咨询制度、C.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D.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
②意义:
A.有助于决策聚民意,体现决策的*性;(决策者角度)
B.有利于决策集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决策者角度)
C.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公民角度)
D.有利于提高公民对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公民角度)
(3)*管理(基层*)
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4)*监督
公民通过A.*举报制度、B.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C.舆论监督制度、D.监督听证会、*评议会、网上评议*等新形式参与*监督。
(5)*协商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是人民*的真谛。
第2单元:为人民服务的*
1.性质
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
2.宗旨
我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原则
(1)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集中制原则
坚持*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材料体现人大与*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时用)
4.职能
(1)内容
①保障人民*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政治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职能)
方式: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职能)
④加强社会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职能)
⑤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职能)
(2)*如何行使职能?
①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②我国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
A.深化简政放权(放),建设有限*,理顺*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B.创新监管方式(管),增强*公信力和执行力
C.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服)。
5.依法行政
坚持依法行政,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6.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决策和依法决策
7.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
(1)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二靠法制;
①(*)发挥人民*,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监督相关制度;
②(法制)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健全行政监管体系
①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上级*、下级*、审计部门。
②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中国*的党内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3)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8.补充
(1)提高*行政效率、行政水平,建设高效*;
(2)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创新型*
(3)树立*权威,提高*公信力。
第3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政治
一、人大
1.性质
(1)全国人大的性质、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人代制的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职权
(1)人大行使立法权。科学立法,*立法,为×××提供法律保障。
(2)人大行使决定权。批准通过×××重大事项,推动各级*贯彻执行。
(3)人大行使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监察委员会、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
(4)人大行使任免权(不考)
3.组织和活动原则——*集中制
坚持*集中制原则
①少数服从多数,体现人民意志(*:体现人大会议投票、表决时答)
②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集中:体现人大与*、中央与地方时答)
5.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6.人大代表
(1)性质:人大代表是我国权力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2)职权:
①行使审议权、表决权,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表决相关问题;
②行使提案权、质询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相关问题的议案,对*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询、并要求答复,
(3)义务:
①协助宪法和法律实施;
②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反映人民意见与要求;
③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二、党
1.性质
中国*是我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2.地位——领导核心
(1)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的领导作用。
(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中国*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3.领导方式
(1)政治领导:加强党在路线、方针、政策上的领导。
(2)思想领导: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党员和群众。
(3)组织领导: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4.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遵循党的执政、建设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执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3)依法执政: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②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5.宗旨(可以和执政理念放在一起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7.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党的自身建设
(1)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的纯洁性。
(2)与时俱进,提高执政能力;
(3)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9.中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发扬*,形成共识。(体现*听取*党派意见时答)
三、政协
1.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党派)坚持中国*的领导。
(2)各*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3)*党派可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4)*党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党派可以就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调研,向党和国家积极建言献策。
2.政协委员如何做
(1)政协委员要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2)积极进行社会调研,提交相关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3)就法律法规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对相关部门进行*监督。
四、依法治国
1.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4.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五、发展社会主义*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如何坚持?
(1)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结合人大、党、政协的知识点。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1.*国家(国家)
(1)地位: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
(2)权利与义务:行使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权利;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2.联合国
(1)(中国)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中国)坚定执行符合《联合国*》精神的各项工作。
3.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合理兼顾他国关切,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4.世界发展趋势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当前国家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综合国力,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
5.我国的外交政策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
(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高考政治冲刺背诵稳中求进
一纸背完《文化生活》
第1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作用)
总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一、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1)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先进的文化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结合材料分析先进如何促进,落后如何阻碍)
2.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发展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②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建设。
③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生产力;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发展×××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作用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1)潜移默化;(2)深远持久
4.优秀文化能够:(1)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2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多样性
1.表现
(1)民族节日;(2)文化遗产
2.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也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4.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
(1)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2)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2.文化交流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传统文化
1.特点:
(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2.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
3.态度(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四、文化创新
1.源泉、动力:社会实践。
2.意义:
(1)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对待世界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吸收借鉴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
1.特征:
(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
2.包容性
(1)含义: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民族精神
1.是什么?
(1)核心: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国民族
的精神基因,是推动×××的精神动力。)
(2)基本内涵:
①伟大创造精神;
②伟大奋斗精神;
③伟大团结精神;
④伟大梦想精神。
(3)发展:
①(结合材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具体表现(继承和弘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结合材料)×××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2.为什么?(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①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是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之魂。
第4单元:发展中国特色主义文化
1.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补充: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加强理论武装,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阵地建设,旗帜鲜明反对和*各种错误观点。
2.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5.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1)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
(2)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6.树立文化自信
(1)来源:①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③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①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③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措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2)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3)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5)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
(6)(青年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9.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0.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补充
一、如何规范文化市场(文化生活有喜有忧,应该如何做?)
1.*:
(1)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弘扬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3)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2.生产者(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3.公民: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
二、科技
1.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
2.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
三、教育
1.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2.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3.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5.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
四、(有时会考)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一张纸背完《生活与哲学》
模板1—唯物论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模板2—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
2.认识的发展过程
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体条件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真理。
3.真理的原理
原理:(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受主客体条件限制,人的认识难免有局限性甚至错误。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真理。
模板3—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原理
(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方法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同时,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3)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求我们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
(2)同时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系统优化方法
原理:(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发展的实质
原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趋势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
(1)要求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3)坚持适度原则。
三、矛盾观
(一)原理群一: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1)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
一方面,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另一方面,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2)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原理群二:矛普特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1)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要求我们既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在
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三)原理群三:主次矛与矛主次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原理: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处于从属地位;
(3)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1)要求我们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原理:
(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3)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
原理: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因素。
(4)其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
(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2)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
(1)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
(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模板4—历史唯物主义
一、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原理: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
方法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
原理: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
3.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4.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5.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以上就是江南官网app下载 为大家带来的2021高考备考:高考政治冲刺背诵,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