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报名官网(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怎样录取)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2-08-16
编者的话: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同时又是经济活力之源,社会进步之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他强调,要出台更多鼓励就业创业的措施,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返乡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
而学校是人才输出的重要机构,近日,记者通过走访了我省一些高等学校和中、高级职业技术院校观察到,这些院校将“稳就业”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在进行教育结构调整的同时,拿出一系列实招、硬招,千方百计促就业,为我省的稳就业工作提供强力支撑。
青海师范大学举办的2020届毕业生大型校园双选会。摄影:周晶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青海师范大学:把青春留在“梦”开始的地方
每年毕业季,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有人选择远走闯荡,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留在自己上大学的城市,用青春和智慧建设他们“梦”开始的地方。在青海师范大学,每年都有不少这样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立足自身岗位,选择扎根青海。
王鹤鹏是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5级学生,今年毕业后他选择留在青海工作。“我想留在青海,几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对这里有了感情,我觉得我应该用学到的知识去做些什么,回报社会,回报母校对我的培养。”
据统计,青海师范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人群中有17.83%的研究生、27.06%的本科生、51.6%的专科生选择在我省六州和海东市各县就业。同时,该校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1.18%。
“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这是青海师范大学一直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12月12日,记者在这个学校采访时了解到,以“服务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师范生高质量就业”为己任,学校依据“建设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办学定位,强化学生就业培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毕业生稳就业、高质量就业。学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人群中有49.48%的选择教育行业。
据青海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周晶介绍,今年,学校围绕青海省“一优两高”发展战略,多层次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学校通过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组织校园招聘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全年举办各类招聘会200余场,邀请用人单位700余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1000余个。据第三方调查,本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为92.5%,与同类别高校相比处于高位。
青海师范大学如何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以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深化就业指导类课程改革,为全体学生开展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该校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强化职业生涯发展教研室功能,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线,为一年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三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政策、求职知识、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2019年为2018级74个行政班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线上线下授课。
“根据学校就业工作现状、学生对就业知识的需求,邀请大型企业负责人、银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中学校长、优秀校友等开展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材料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教师资格证申请、考研政策、企业用人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考点等涵盖就业各方面的知识讲座。”周晶对记者说。
加大就业信息发布,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招聘信息。据周晶介绍,学校做好“信息化”建设两个终端,以适应“互联网 就业”模式,优化微信公众号服务内容、建设好就业创业网并对接完成新职业网、一站式就业信息平台,同时积极联系人社部并获得使用人社部“互联网 大数据 智能匹配”的精准就业服务平台,多渠道实现就业信息全覆盖,全年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校园网发布就业信息2000余条。
扶上马、送一程。该校强化就业帮扶,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服务、重点推荐”的原则,整合资源,加强教育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在全校上下形成良好的氛围,重点针对建档立卡、城镇低保等困难群体毕业生开展就业“精细化”“专业化”的精准帮扶工作,通过政策精准解读、就业过程精准服务、应聘难题精准破解、就业补贴精准发放、就业能力精准提升等方式解决其实际困难。2019年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优先推荐工作岗位等措施,在学校各学院共同努力下有就业意愿的帮扶对象218人全部就业,就业率为100%。同时为2019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申领求职创业补贴金额共计75.2万元。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夯实基础”做好“职业准备”
有多少千里马,必然有多少赏识他们的伯乐!
学校教育的特质就在于为受教育者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基础”,职教则是注重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受教育者提供必要应对岗位要求的“职业准备”。
12月11日,记者来到了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永芳告诉记者,他们秉承的职教理念就是:“培养你所需要的人才”。
数据显示,该校2019届毕业生2034人,就业人数1927人;初次就业率为94.74%。
据了解,为提高就业率,该校各二级学院共召开招聘会23次,宣讲会15次,共提供就业岗位3542个。“对我们学校来说,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数量远大于毕业生人数。从各个专业情况来看,需求不平衡加剧,优势、特色专业需求旺盛,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公路工程检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酒店管理等专业需求总量都大于毕业生人数。”李永芳向记者介绍了今年的就业状况。
大量的一线岗位缺人!年薪待遇优渥的岗位无人应聘!面对就业市场上这一尴尬的“两头”难题,交通技校拿出了一系列解决办法。
继续以职教集团为平台,深入加强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扩大订单培养的范围,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提高学生在行业企业就业稳定率,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将眼光投向发展的西部,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能力、交际能力、事业心、责任感等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摆正个人位置,适应社会需求,找到合适的工作。
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援助工作。根据“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做好家庭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工作。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库,建档立卡,准确掌握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和组织专场招聘活动等,帮助他们调整就业期望,提高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做到精准帮扶。
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跨界教育”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招生就业工作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关系到学校发展大计。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顺势而为,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精准供给,办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12月12日,记者来到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据该校学生就业处主任尹继军介绍,学校与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联系,积极开展推荐就业工作,学生就业率逐年上升,专业对口率达到86%以上,今年供需见面会毕业生就业意向率达98%以上。
为适应青海产业转型升级及区域性经济发展需要,该校努力打造专业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畅通实习就业渠道。为了切实做好实习就业工作,2019学校先后两次组织举办了2017级各专业毕业生供需双选会,参加活动的企业近120多家,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1000余个岗位,毕业生就业意向率达98%以上;为提升顶岗实习成效,与100多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专业实习目标与任务、内容与要求、考核与评价等基本要素,合理安排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下强化知识运用和技术技能训练强度,为毕业生上手快、技能精、留得住打下了基础;鼓励学生提升学历,与省内外多家高职院校建立中高衔接机制,组织了2019年相关专业学生共计372人次报考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和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单考单招报名工作。
职业教育学校化之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从“应知”到“应会”再到“知行合一”的职业能力,需要在工作岗位中形成与检验。于是,越来越多人发现,仅仅依靠职业学校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做中学、学中做”的“跨界教育”才是中等职业教育鲜明的表现形式,让更多的人对“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方面可以在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还能直接去企业跟岗实习,能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一技之长,也更好就业。”2018级汽修专业学生马忠成告诉记者。
创模式、重环节,推行现代学徒制度。作为国家教育部试点专业,该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已启动青海省首批“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交流活动,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实用性。
强技能、重实践,推进企业实践教学。学校长期坚持“周周岗位教学、月月企业实践”,分期分班分点组织9个专业学生进入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践性教学、观摩学习、跟岗实习,每年组织新生到企业参观,加深对专业岗位的认识。将课堂教学引入企业车间、旅游景点或酒店餐厅,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运用中迅速找到了结合点。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该校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和可推动机制,推动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建立就业机制和“理论考试 实训考试企业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将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学校与近百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各专业学生每学期都进行至少15天的企业实习,实现了“五个共建”:共建培养模式、共建课程设置、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建评价体系。西宁市12名知名专家参与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计划制定的讨论研究,对帮助和带动该校师资建设、学生培养以及专业建设,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