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西南联大80岁生日!一起回望这所“中国最牛大学”的云南记忆(西南联大校友健在名单)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4-01-01
位于云南师大的西南联大教室旧址
走进由梁思成设计的教室
站在杨振宁坐过的桌椅旁
回忆陈岱孙上课的逸闻趣事
重温冯友兰撰写的纪念碑文
……
“回”到昆明西南联大旧址,仿佛是一场与历史握手的“穿越”之旅。
西南联大大学校门
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西南联大校友,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师生代表都来纪念这所“中国最牛大学”!
如同被一种静默的力量所推动,80年后,在联大旧址所在的春城,回望它留下的那片河汉灿烂,多了一份特殊的意义。
◎核心速读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避免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种子遭受战火摧毁,众多华北及沿海城市高校、研究院所纷纷南迁、西迁。其中,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的“临时”大学,从沦陷了的平津一路辗转迁移,最终落脚云南。
西南联大部分教授合影(资料图)
西南联大在云南度过了8个多年头。在这段似短却长的岁月里,西南联大与边陲之隅的云南紧紧结合在了一起,滇池之滨、南湖之畔,大师云集,英才荟萃,成为云南历史上一道亘古未见的奇观。
*
三所名校缘何选择云南?
1937年7月7日夜,北平城外传来枪炮声。长达八年的民族灾难,早早就在北大、清华、南开等学府面前露出狰狞的面目。侵入天津的日军曾叫嚣:“我们首先要炸掉南开大学!”
长沙临时大学学生徒步迁移
1937年8月28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接到了来自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公函要求: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课。然而,片刻安宁再次被警报声打破,上海、南京沦陷后,长沙立成危卵。
西南联大新校舍远眺
而此时地处边陲之隅的云南凸显出独特的优势。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东亚大陆与中国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结合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国内国际战局的变化,被推到“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任”的重要位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线(亚洲太平洋战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坚固大后方又是抗战最前线,即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战时中国的联外大通道。
为保住文化血脉,临时大学决定西迁云南昆明,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就此拉开序幕。
*
西南联大的云南记忆
①昆明
“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牧圉?”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的8年战争岁月里,教师队伍常年保持在350人左右。这是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其中既有国学大师陈寅恪、哲学家汤用彤、经济学家陈岱孙、社会学家潘光旦、物理学家吴有训、叶企孙这些久负盛名的学者,又有吴大猷、费孝通、华罗庚这样一批在战火中回到祖国的年轻才俊。在西南联大条件简陋的教室里,工作着中国最负盛名的老师。
1940年联大中文系教授在昆明北郊大普吉镇合影,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英才荟萃,思想激荡,但彼时战争的时刻威胁,生活的日渐贫困,政治的日益腐败,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汇聚昆明的这批知识分子,以“和而不同”的文化境界,为战时高等教育筚路蓝缕,一些学者不惜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
昆明,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文化的守望者而孕育着希望。
西南联大在颠沛流离中创建,在日寇飞机轰炸的间隙中上课,以极简陋的仪器设备从事研究工作,不但坚持办了下来,而且办得有声有色,在短短的八九年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理工科方面的成就,很多人耳熟能详。例如,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开发群体,联大人占了相当比例,“原子弹之父”也出在联大。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当年青年数学明星陈省身,都出自联大。人文社科方面,西南联大教师们的成就在全国也是领先的。如闻一多研究《诗经》、《楚辞》,功力深厚,他利用西南地区民族民俗的活化石,让学术造诣开了新生面。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利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条件,开辟了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新领域,为我国培养了新一代的民族语言研究人才。
茅草顶宿舍
80年过去了,云南师大的西南联大教室旧址仍静静矗立。教室上的铁皮屋顶,常常回引起观者的遐想。据说这一设计出自梁思成,当年经济学家陈岱孙上课时,遇到下雨天屋顶叮咚作响,他就在黑板上写下“停课赏雨”。教室里摆放的带有扶手可以写字的椅子同样是出于节约经费的考虑,有人还就造型特点为其取名“火腿椅”。
学校财政困难,被迫将校舍铁皮屋顶卖掉换成茅草顶
而正是从这简陋的铁皮屋里和火腿椅上,走出了2位诺贝尔获得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和173位两院院士。
2017年1月24日,李克强总理参观位于云南师大的西南联大旧址 图片来源新华网
2017年1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参观位于云南师大的西南联大教室旧址时评价西南联大是“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迹”:“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总理深情勉励闻讯而来的云南师大师生,“希望你们在这里汲取前辈们的精神养分,传承刚毅坚卓的文化品格,将西南联大的精神发扬光大。”
李克强总理参观西南联大教室旧址 图片来源新华网
②蒙自
联大到达昆明后,由于校舍不敷使用,而滇南的蒙自有滇越铁路连接昆明,交通便利,又有空置的房子,校方决定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立分校。
1938年蒙自北大中文系师生合影
1938年4月,文学、法商学两院师生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火车经滇越铁路抵达蒙自;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朱自清在《蒙自杂记》写道:他们又帮忙北大的学生办了一所民众夜校。报名非常踊跃,但因为教师和座位的关系,只收了二百人。夜校办了两三个月,成绩相当可观。大师、才俊与蒙自普通大众沟通情感的同时,在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180天,承“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任务,给当时闭塞落后的蒙自带来了清新的空气;爱国、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有力冲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和旧文化、旧习俗,对蒙自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7年7月12日,第一届西南联大物证捐赠仪式在位于云南师范大学内的西南联大原教室里举行,西南联大校友杨沛煊先生、张寒光先生的夫人李雁女士、孙亮先生、高永堂先生的儿子高小和先生等5位西南联大校友及校友后人出席了仪式。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也宣布解散,三所学校分别从昆明迁回北京、天津复校,联大原来的校址也成为今天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西南联大旧址 云南日报记者 禹江宁 摄
*
后记:守望与弘扬西南联大精神
这所因抗战原因而临时组建的学校,在近代中国黑云压顶的时刻,留下了一片河汉灿烂;也正是这所集纳了三所名校一流知识人的“临时大学”,在华夏的西南一隅、在近代中国复杂的思想激荡中,将家国情怀、自由精神、民主意识和人文价值熔铸于一炉,形成了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的大学精神。
战争已然消散,大师皆会远去,西南联大,沉淀在岁月中的是一个遥远的名字。而它在历史风云中的探索,却为彩云之南乃至整个中国教育埋藏下巨大的财富,让后辈的人们在迷茫之时寻找到方向。
西南联大80岁生日之际
附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以作纪念↓↓↓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掠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软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日:痛南渡,辞官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 评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将往。
历史的重量
前辈的精神
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