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线路值得上海人一走!追寻高校红色记忆,见证上海交大英烈光辉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4-01-01
导语:红色启蒙,校园传奇!它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校之一,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早期办学地的高等学府所在地,这里的校园内现存早期建筑是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还有不少于不久前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神奇”的校园,就是坐落在徐家汇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上海交大不但记录了中国百年教育的岁月印记,也和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一起成长,沐浴过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东风。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创立的南洋公学,这也是一所有着光荣爱国奋斗传统、英雄辈出的高等学府,在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心怀正义真理的交大英雄,他们始终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挽救国家危亡,谋求人民幸福,舍小我成大我,谱写出了一曲曲不朽的“爱国奋斗之歌”。
今天,小编就带你一走上海交大徐汇校区的红色之路:南洋公学历史遗迹区→杨大雄烈士纪念碑→史穆烈士墓→五卅纪念柱,来看看坐落在校园里,那些英雄们的故事。
图说:交大华山路校区校门
第一站:南洋公学历史遗迹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位于华山路1954号,而赫赫有名的南洋公学历史遗迹区,就位于进校门右侧老图书馆旁的草坪上。
南洋公学界碑和石碾,于1985年发掘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南角,现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大门内,闵行校区东大门内亦有复制品。
图说:南洋公学历史遗迹区
界碑为花岗岩质,长190厘米、宽33厘米、厚14厘米,上书”南洋公学”四字,为建校时所埋下。
图说:界碑
石碾亦为花岗岩质,直径76厘米,长126厘米,重约2-3吨,一侧有“南洋公学工程备用”字样,为建校时平整地面所用。
图说:石碾
荣熙泰先生铜像基座上面则刻着交大老校长唐文治著“荣熙泰先生铜像记”的碑文。
图说:荣熙泰先生铜像记碑文
图说:荣熙泰先生铜像记碑文
第二站:杨大雄烈士纪念碑
杨大雄烈士纪念碑则位于校园南四号楼附近,于1948年6月2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建立。
图说:杨大雄烈士纪念碑
杨大雄1921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机械系,在校时坚持抗日宣传,他与其他5位同学创办“震光数理补习学校”,兼任教员。该校为抗日后方派遣了数名从事通讯技术的专业人员。
图说:杨大雄烈士纪念碑
1941年上海租界遭日军占领,杨大雄翌年春辗转至重庆交通大学复学。1944年毕业前,响应政府号召应征赴抗日前线担任美军翻译,先后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多次战役。
图说:杨大雄烈士殉国碑记
1945年6月21日,在参加柳州战役时,遇敌殉国。凶残的日军将其尸体肢解,以解不降之恨。
图说:杨大雄烈士殉国碑记
1997年1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杨大雄为革命烈士。
图说:杨大雄革命烈士证书
图说:杨大雄革命烈士证书仿件展示
第三站:史穆烈士墓
史穆烈士墓距离杨大雄烈士墓非常近,就在其右侧。
图说:史穆烈士墓
史霄雯,1926年出生于上海,1945年考入交大化学系,曾任学生化学会会长。1947年春,他参加了由地下党领导的中国技术协会。
图说:史霄雯烈士照片
1948年秋,史霄雯当选为交大学生自治会委员,为使同学们了解解放区的情况,先后主办《雄风》、《每日文摘》、《每日新闻》等刊物,介绍革命文献和解放区的现实生活。
图说:史穆烈士墓一角
1949年3月,史霄雯主持召开揭露反动派搞假和平阴谋的“真假和平辩论会”;4月,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
图说:史穆烈士墓一角
史霄雯的革命行动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忌恨,被列入交大357人的黑名单之首。1949年5月2日,他被特务逮捕,5月20日与穆汉祥一起被沙海,年仅23岁,遗骸安葬于交大校园。
图说:交大师生祭扫史穆烈士
穆汉祥1924年出生于武汉,1945年考入交大电讯管理系,次年随学校第三批复员抵上海。
图说:穆汉祥烈士照片
到上海后,穆汉祥创办民众夜校,抽检进步学生组织,于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图说:穆汉祥烈士碑记
在夜校中,他发展了5名党员,成立了党支部。
图说:穆汉祥烈士石膏头像展示
1948年起,穆汉祥先后担任交通大学总支委员会组织委员、中共徐龙区委、徐汇地区分区区委委员,负责学生自治会工作。
图说:史穆烈士碑记
1949年初,穆汉祥负责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并起草宣言《春风绿到江南岸》,号召同学们与敌人进行更加机智灵活的斗争,迎接上海解放。
1949年5月20日,与史霄雯一起被国民党军警杀害,年仅25岁。遗骸安葬于交大校园内。
图说:穆汉祥创办的《民众报》
第四站:五卅纪念柱
最后要说的五卅纪念柱,同样距离杨大雄烈士墓和史穆烈士墓仅咫尺之遥。
图说:五卅纪念柱
众所周知,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手无寸铁的学生和市民在自己的国土上宣传爱国,遭荷枪实弹的殖民者于光天化日之下无辜枪杀。
图说:五卅纪念柱
当时,南洋大学(交大时名)附中学生陈虞钦便在游行的队伍之中,当游行队伍行进在南京路上时,遭到了英印巡捕的枪杀和逮捕。他身中7弹,不治身亡,当场还有十余人牺牲,数十人受伤。年仅16岁的陈虞钦,成为交大在校学生中为国捐躯第一人。
图说:陈虞钦烈士照片
图说:1925年6月11日,陈虞钦烈士之父陈晏棠致交大的一封信
同为附中同学的吴恒慈为“五卅惨案”而悲愤万分,年仅17岁的他不顾身患痢疾,以“大人爱国,不能阻止小人爱国”为由,继续参加游行和演讲活动。后受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各地杀人消息的极大刺激,连连呼喊“救国,救国”、“爱国,爱国”,癔病旧疾复发,医治无效去世。
图说:吴恒慈烈士照片
1925年11月21日,南洋大学师生员工及各界代表为两烈士举行追悼会。次年,在校园中设立“五卅纪念柱”一尊,由校友杨锡缪设计,采用华表式样,上端折断,寓意英烈中道牺牲。
图说:五卅纪念柱
如今,只要来到纪念柱前,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刻有“五卅纪念,中弹穿肠而死者陈虞钦,愤激病旌而死者吴恒慈”两排大字,为的就是铭记为中国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交大英雄们。碑石虽已饱经风霜,却在永远地述说着这段英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