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学中医,14岁皈依,38岁出家,41岁做方丈,这女博士如何开悟(42岁学中医)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4-01-06
养立法师,出身中医世家,4岁跟父亲学中医,九岁开始看诊,医者仁心却也是经历最多生死的职业。
12岁时,她被痛苦缠绕,为生死之事纠结,找不到排解的出口,14岁皈依佛门,38岁时正式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寺庙中修行的法师。41岁成为宝积寺的方丈,带领寺众传播佛法。
如今,养立的人生已经过半,她是否会后悔过曾经的选择呢?放弃红尘俗世,就等于普通人会经历的结婚生子她都不会经历,人生是否会有遗憾呢?
中医世家的神童1972年,陕西西安,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漂亮的女孩儿降生。新的生命代表新的希望,同时意味着家族有了传承。
小女孩自小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父亲走哪里就跟到哪里,问她,就说是喜欢父亲身上的味道,苦苦的甜甜的中药的味道。
每日受着中药的洗礼,加上父亲的谆谆教导,小女孩四岁就踏入中医的门槛。学医五年,别人还摸不到中医的门,她就能给人看诊。
自此,小女孩就成了家族诊所的“准大夫”,小小年纪就有大师风范,被人称颂,也能矜持回礼。
众人都说,此女将来必成中医大师。
但是,孩子阅历到底是少,见不得人间的悲苦和生死离别。终年无法排解,小女孩开始怀疑,自己从小信奉的,为医者治病救人,是否真是正确的。
人生的终点都是走向死亡,那么,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一个12岁的孩子,为这些人生难题困扰着,甚至一度无法正常生活。
父亲见自己的女儿如此难受,也是多次的劝慰。生死有命,医生能做的就是坚守本心,尽己之力,无愧于心,治病救人,但不能以此为困。
话说的容易,但是女孩的内心,总是无法平静,父亲决定带她去寺庙里寻求帮助。
14岁皈依佛门1986年秋天,父亲有事需要去广州,于是带上女儿同行。没想到的是,此行竟然为女儿打开了新的世界。
办完公事,父女相伴来到了广州的光孝寺。因为全家信佛,所以每到一处有寺庙的地方,都会前往参拜。
光孝寺
巧的是,这次他们正赶上光孝寺住持本焕长老举行法会。虔诚的信徒在本焕长老的主持下,皈依佛门成为居士。
仪式简单而庄重,伴随着周围的梵音阵阵,人的内心逐渐平静下来。
小女孩困顿多日的内心,忽然就不再躁动,彷佛冥冥之中有佛祖吸引着她来到了这里。
看着皈依佛门的信众,小女孩想着,我是不是也可以呢?
在征求了父亲的同意之后,女孩选择了皈依佛门。
这本就是突发的想法,女孩年纪小,父母健在,起初本焕长老并不同意,但是架不住女孩的一颗虔诚的心。
或许这孩子天生就是跟佛祖有缘,能打开孩子内心的藩篱,佛祖慈悲为善,何乐而不为,于是,给孩子赐法号:养立。
自此养立成了佛门中人,在家中每日打坐、参禅、念经,内心竟然奇迹般的平静下来,养立重新有了生活的目标。
养立虽然皈依佛门但是并没有剃度,不久之后随父亲回家了,继续学医术。
在学医上,养立好像是有生来就有的天赋,很多晦涩难懂的处方,辩证、用药的分量毫厘之差,几次之后她就能融会贯通。
在学习上,她也是一直名列前茅,大学毕业之后更是获得了留法的机会。此时的她,仍是把学医放在首位,一心攀登医学高峰。
很快,养立从法国学成归来,获得了博士学位。学医就要如入世,只有接触最多的病人,才能让自己的医术更加的精进。
回国之后,养立入职北京的一所医院,开始了自己的从医之路。她未来的路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医治可治之症。
医生就是这样,心怀最大的慈悲心,见识世间最惨烈的生死离别,还要把这些当成家常便饭,当成理所当然。
感受到这些,养立的内心是压抑的,她心里并不愿意接受。
事情的转机来自于一个普通的早晨。那天,养立像平常一样上班,当推开诊室门的时候,她有一瞬间的惊愕。
今天的病人有点特殊,是一位身披袈裟的老年法师,虽身有病痛法师依旧平静安详,老者的病症是颈椎突出。
养立见过很多病人,常年受病痛困扰的人,大都满面悲苦,而面前的这位老者却是如此的安详,这让养立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
经人介绍,养立知道,老者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
一诚长老
冥冥之中,养立再一次感受到了佛祖的召唤。一诚长老的出现,让养立明白,俗世的修行是不够的,想要内心的安宁,只有真正的进入佛门修行。
与一诚长老相交之后,养立多次为一诚长老看诊。两人之间多次的交流,养立感受到了佛法的博大浩瀚。
养立终于下定决心,对一诚长老说,自己想要出家。一诚长老没有拒绝,但也没有立刻同意,他给了养立几个月的时间,让她考虑清楚。
之后一诚长老每个月都会给养立打电话,询问她是否不改初衷,一连几个月,养立的回答始终没有改变。
她非常确定的告诉一诚长老,自己不会改变心意。同时,自己的父母家人也都非常支持自己的决定。
于是,在一诚长老的主持下,完成了养立的剃度,自此,养立就是养立法师,是一名真正在佛门修行的行者。
38岁遁入佛门时年38岁的养立法师,正式进入佛门。每日打坐,念经,参禅,平静的生活,却有洗涤心灵的力量。
养立的心开始安定,对于人生的终极奥义有了新的看法,不纠结,即放过。人生无常,无常的变化也许就是人生的常态。
越是精研佛法,她越感觉人类的渺小,自然也就不再纠结了。
对于真正做了几十年出家人的法师来说,像一诚法师,圣一法师,他们更关注佛法的传承,关注禅宗是否后继有人。
于是,圣一法师找到了养立,希望她能够到宝积寺坐禅。圣一法师是宝积寺的住持,同时是一诚法师的师弟。
他们都出自曹洞禅宗,而宝积寺是曹洞禅宗的发源地,是中国五大禅宗之一。
圣一法师非常看重养立,他认为养立是重新振兴宝积寺的希望,只要她愿意,就能重振曹洞禅宗。
养立刚开始是不愿意的,她不想承担宝积寺的责任,对于她来说,目前的生活她很满意,不想让自己太累。自己修行自己自在,去了宝积寺,就要承担责任,失去了修行的初衷。
遭到拒绝,圣一法师并没有放弃,也没有强求,佛度有缘人,佛家讲究随缘而治。
之后,一诚法师跟养立讨论了几次渡人还是渡己的问题。一诚法师一句话点透了养立:渡己先渡人,渡人终渡己。
最终,养立来到了宝积寺,开始了新的修行之旅。养立自身有非常高的学识,同时又做过很多年的医生,有治病救人的慈悲心。
来到宝积寺三年之后,养立法师正式升座为宝积寺的住持。住持,不仅仅是修行那么简单了,更重要的是要对寺众负责,对佛法的宏扬光大负责。
圣一法师还希望,养立能够重振曹洞禅风,恢复宝积寺的荣光。敢接下这副担子,养立就有自己的想法。
既然接受了,就要做好全盘的考虑,她做事情一向是谋定而后动,先做好整体的计划,在一一执行。
身体力行,弘扬佛法现代社会,佛法日益没落,养立认为这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因素,还有寺庙以及禅师自身的原因。
佛法修行,讲究农禅、行禅、托钵乞食,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渐摒弃了。
养立决定从恢复这些传统的修行法门开始,一步步弘扬曹洞禅宗的法门。
第一步的农禅,养立就遇到了困难,因为她从来没有参加过农事劳动。务农对于她来说是新鲜而且艰难的。
宝积寺有自己的土地,这些土地让寺庙可以自己自足。
养立法师不会插秧,就跟着寺众学习,从开始插的七扭八歪,几天之后就能练成一条直线,捆稻秧不用绳子,一手拿苗,一手转圈,几下之后就是结结实实的一捆。
于是,寺众明白了,这位年轻的女主持是有恒心的。农禅一事,养立渐渐熟悉,逐渐形成了规矩,有她带头,所有的僧众都要参加农禅。
体会农事的辛苦,才能体会大众的疾苦,对于修佛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这还不够。
弘扬佛法还要到普通百姓的中间,让百姓了解僧众,了解佛法,这就需要僧众主动去弘法,宣扬佛法。
于是,每年的秋天,养立就会带领僧众下山,托钵乞食。
养立的说法是要“打掉比丘尼的骄傲心”,她觉得托钵乞食才能让修行者忘却自身,专注佛法,同时,能更好的拉近跟普通大众的距离,更好的弘扬佛法。
还有一点,就是行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云游四方,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的寺庙挂单。
养立甚至带领寺众,重走玄奘法师的西行之路,他们走过敦煌,走过斯里兰卡,在漫漫黄沙之上,一众行脚僧人艰难跋涉。
经历暴晒、饥渴、无处容身,风餐露宿,从而一次次的从身体的煎熬之中走出来,养立认为这是修行的必经之路。
重振曹洞禅宗2017年7月,首届曹洞宗禅学国际研讨会,养立法师用流利的英语发表演讲,她希望能够把曹洞禅法推向世界。
在养立的带领之下,宝积寺的信徒越来越多,寺庙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每年的7月份,养立法师还会在寺庙举行“千日禅”的活动,此行吸引了很多其他地方的僧人前来学习,养立就给大家讲课,将传统的佛法跟当今的社会相结合。
她告诉大家,现代社会更需要佛法,百姓的心中更需要信仰,有了信仰才会有敬畏,有敬畏之心,人们就会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更加的和谐。
回报社会,做好人,行善事,是信佛之人之基本的行事准则。
养立法师为草原的医生提供了存放疫苗的冰箱和便于出行摩托车,并提供汽油费用,这一举措,改善了藏区的医疗卫生的条件。
疫情期间,养立法师带领僧众,组成曹洞禅宗医疗队,主动请战,奔赴抗疫的第一前线。
她发起“保护白衣天使行动”,通过佛教的途径,从全世界募集物资送往前线,正应了那句“以前是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现在是上马抗疫,下马禅修”。
作为一名医生,养立从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在曹洞佛学院中,她专门开设了中医养生的专业,还设置了专门的看诊时间,附近的百姓都可以找她看诊。
在养立法师的带领之下,作为禅宗五大宗门之一的曹山宝积寺,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寺庙,她重振了曹洞禅宗祖庭的辉煌。
从一个中医的从业者到国内一流佛教道场的当家人,养立法师始终秉持既要渡人也要渡己的佛法理念。
不拘泥于形式,跟的上时代的发展,对佛法的传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养立做到了自己的承诺。
前半生,养立把医学放在第一位,后半生她把佛法放在第一位。
为百姓,为佛门,养立法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相信在她的带领之下,佛教文化会逐渐发扬光大。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暑期创作大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