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 成人版的少年宫 | 年轻人需要更实惠的兴趣班(夜校培训班哪里可以报名成人)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4-02-06
活久见,一群90后、00后年轻人抢着要去“上夜校”——这个带有上世纪年代气息的活动。
最近,在北京、上海等地,夜校受到了部分年轻人的热捧。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笔记评价数同比增长226%。
夜校,“改头换面”
夜校这词,可是有些年头了。
1917年,毛泽东创办了第一所革命工人夜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工农大众多数不识字,革命者就通过创办夜校,扫盲、传播革命思想。
当时,在上海,还有专门针对女性的女工夜校,不仅教认字、算数,还开演讲会、报告会、排练戏剧。杨开慧、向警予等都担任过女工夜校的老师,从这里,走出了很多后来的女性工人领袖。
新中国成立以来,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生产队开办夜校,教农民识字和算数,去上课还能拿工分。
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高校开办“夜大学”,被耽误的一代青年,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被压抑多年的学习渴望,在夜校找到了宣泄的窗口。
当时的夜校几乎全部都是学历教育,各种各样的高校毕业证书都是通过夜校培训得来的。如今许多在单位担任骨干的人中,有不少就是当年的夜校生。后来,大学扩招,夜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而现在的这一波“夜校热”,要从上海说起。2016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创立,刚开始只开了中国画、书法、声乐、剪纸等七门课程,主要面向老年人。
直到2018年,上海夜校把课程分成了两个板块——生活时尚和传统文化,新开了桥牌、花艺、非洲鼓、红酒品鉴等课,这才逐渐受到了年轻人的关注。
为啥是夜校火了?
对于向往夜校的年轻人来说,这些看似“无用”的课程,才是人生第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班。
我们小时候被家长送去学奥数、学乐器、学书画,多多少少承载了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和压力,不少人都是长大后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以前想学而没机会学的东西,现在可以学了”,成年后能自己做主的我们,通过兴趣班,终于有机会弥补自己过去的遗憾。
此外,上兴趣班也是年轻人对冲焦虑的一种方式。课上能学到什么倒是其次,在迷茫焦虑的生活中,重返线下,做一些具体、切实的事儿,“扑腾扑腾”,比宅在家里玩手机更让人安心。
当然,也有人想通过上夜校提升自我,学点职业技能。PPT制作、商务礼仪、商务英语、视频剪辑、家政培训等等都是夜校热门课。
年轻人的需求摆在这儿,供应却没跟上。
“长期以来,都是青少年艺术教育与老年大学火热,而面向中青年的艺术教育,不仅课程少、价格高,培训质量也参差不齐,”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项目负责人杨玲芝坦言。
无论是上海的市民夜校,还是北京的老年大学,在各个区都有教学点,人们不用离家太远,就能上课。更重要的是,这类课程便宜、实惠,门槛低,而且质量有保障。
从学员们的分享来看,这些课程一学期(10节或12节课,课时1.5小时)的收费都在500元左右,平均下来50元/节,差不多是两杯奶茶的价格。学员小高在哈尔滨老年大学上的书法课一学期仅收费90元,“外面一节课都不止90元”。
因此,最近几个月,在北京、杭州、成都、深圳等一线城市,涌现出了不少由个人、商业机构组织的民间夜校。
夜校的兴起,是时代与个人“节奏”的重合。
年轻人,需要更便宜的好课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热衷上夜校。有人只是一时跟风,有人下班回家后只想瘫倒,甚至不少人到深夜还没下班。
但是,这波夜校、老年大学在各地的走红,实实在在地印证了,中青年群体对于公共文化活动的需求依然强烈。
而民间自发的力量到底有限。网上大量“夜校帖”都仅处在找人、找老师、找场地的阶段,并没有真正落地。在张二白看来,民间夜校还是一个新兴产物,一切都在摸索中。
组织夜校近半个月,张二白还面临着不少难题。目前夜校的老师几乎都是她的朋友或者朋友介绍的人,场地也要蹭其他培训机构的;收费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规模进一步扩大,她还担心在融资、办学资质等方面会不会踩到法律红线。
“我咨询过律师朋友,如果想长久做下去,最好是成立一个公司,取得营业许可。如果能得到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的支持,有了固定的场地,大家上课就更方便了。”
由于没有官方背书或者专业的机构备案,网友也质疑过民间夜校“像草台班子”“不安全”,担心被骗。
事实上,有不少培训机构只是披了一张夜校的皮,用低价入门班先吸引学员,再引导他们购买高价产品。有学员报名了500元/12课时的夜校写作课,但老师一直在推荐购买8888元的大师课。
相比于公办夜校,这些自发组织的课程更像是一学期体验课,或者只能使用一次的团购优惠券,想要继续学下去,就得加钱了。
民间力量不够,政府文化部门就得及时跟上,积极回应大家的文化需求。退休教师、各级文化馆、行业协会、第三方培训机构、艺术院团……我们拥有大量散落的文化资源,等待着被打通、盘活。
“今天,人们更加重视精神文化需求,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更要及时关注需求变化,填补空白。”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蒯大申说道。
关于夜校,我们要做的、能做的,还有很多。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