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附国际部2020学生故事十一 | 李思宇:3分钟热度,却是收获满满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4-03-14
没有什么动听的故事,高中三年,感觉眨眼间就过去了,平平淡淡的,只是我自然而然走过的一部分。
李思宇(Tammy Li)
华附国际部2020届毕业生,初中毕业于华师附中,在19/20海外大学早申请阶段获美国顶级著名私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ED)录取。
文字 | HFI Y12 李思宇
图 | HFI 天宇 / Eric
版权归华附国际部 | 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小,我是在竞赛体系下长大的。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里的母上大人就开始一对一辅导我数学;四年级,在A机构上了第一门课外数学辅导班,从此扎根在了这个机构;五年级,又加了第一门课外英语辅导班;初一,上了物理;初二,上了化学。。。直至初三,我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都是在A机构补习 - 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周围的人大部分的轨迹也和我一样。在这条传统路线上,我走的很远,也走了很久。平时似乎很忙,但是却从没有感觉到充实。
因为同在一个校园内,我了解了国际部。
我曾固执片面地以为国际部的学生都是中考失利家境殷实。初中三年,我目睹国际部的学生在我7:20上学的时候走出校门,“放学了”;然后在我5:15放学的时候走进校门,“上学了”。于是对国际部便有了深深的误解。但是,当面对升学问题时,我最终还是放弃升入普高的选择,因为我越来越不确定自己是否还想继续在物理竞赛和高考这条路上走下去;而国际部自由的氛围,以及有更多机会探寻自己喜欢的事物,这些都打动着我。于是,我放弃了传统路线,跳出了A机构的坑,选择进入了国际部。
这是一个在我初三毕业之前从来没想过的选择,现在回头来看,却十分庆幸这个选择。
为了探寻喜欢什么,我从高一开始就采取排除法:把可能的方向都试一试,缩小范围。于是,在国际部的三年里,我尝试了许多新东西,彻底贯彻在自己三分钟热度的有效期内,把感兴趣的都尝试一遍的理论。
初三暑假,出于好奇和丰富履历,我参加了一个为期8天的机器人夏令营。自己动手拧螺丝、据铝条、写程序。这些新鲜的经历,让我十分着迷。于是,高一大半年我都在和队友们玩机器人,参加机器人比赛。我发现,我确实对动手搭建很感兴趣。
因为感觉码农很帅,手指飞速在键盘上敲打的声音也很帅,所以我加入了编程社和机器人社,并且积极听讲座。但是,在编程社的第一讲中,我被前端后端……绕晕了,从此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僵尸社员;在机器人社,我听了讲座才意识到原来人工智能比普通机器人复杂得多。当讲到神经网络的时候,我已经完全听得云里雾里,于是又成为了一个讲座中吊车尾的混子。
除此之外,我还尝试了辩论社,但发现自己的辩证性思维远远跟不上自己的嘴。
作为一个资深的电视剧迷,我高一高二还参加了戏剧表演。亲身体验,我才明白,台词有多难背,表情有多难表达的自然,原来舞台上的位移都是设定好的。。。我得出结论,表演世界有趣而复杂,不讨厌,也不热衷。
我还参与了街舞社,跟之前的尝试很不一样,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跳街舞。虽然我在学舞蹈动作的时候速度很慢,而且做出来的效果往往没有预想的帅,但我还是很喜欢在跳舞的时候摆帅帅的pose,想象自己帅帅的那种感觉。高中三年,在同样热爱并擅长跳舞的社友们的教导下,我尽可能的尝试了多个舞种:古典舞、现代舞、男团、女团、hiphop、breaking、locking。很开心,这个尝试很成功,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跳舞。
总的来说,在我的三年尝试经验中,我成功排除了历史、辩论、化学,发现喜欢街舞、篮球、生物、物理,保留选项编程、机器人、戏剧。收获满满!
高中三年,我感觉是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学习方面,我并没有刻苦钻研的态度,而是本着兴趣,想起的时候就探索一点。三年来,最大的成长就是学会生活化自己,让思维更加活跃,态度更加自我。
高一刚入学的时候,我还是沿用从小学开始的课表生活方式。每天就分上学时间和放学时间:上学的时候按照课表机械地上课,放学的时候完成课外活动然后回家,每天都被必须完成的事推着走。这样的生活感觉就是被课表限制住,我失去了主动性。但是身边的同学影响了我。
我看到我的同学们,有的很擅长乐器、唱歌、跳舞,有的痴迷游戏,有的喜欢钻研天文物理,有的喜欢收藏鞋子,有的喜欢看电影、看书。。。我看到了他(她)们对于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事物的热情,深深被感染了。能发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物是一件很幸运与幸福的事,所以我很羡慕我的同学们。我开始思考、尝试,迫切地想找到适合自己,且自己又喜欢的领域。
到了高二,我彻底摆脱了课表的束缚,但却要迎战接二连三的标化考试:SAT、TOEFL、GPA、夏校。我一方面不想牺牲原本用于参加活动的课余休闲时光。越忙,我越是参加活动:每周跳街舞1-2小时,偶尔打个1小时篮球,周末逛街。。。学习时间被大大地压缩了,无奈之下,我只能通过提高学习效率来完成(但是我的方法可能并不好,因为我个人的GPA还是被作得有点惨)。虽然我刷过很多SAT题,但是由于我模考和错题总结的时候耐心总是不足,所以我从来都不记得自己做错了哪题,甚至第二次做的时候会反复错。直到反复吃了数次亏,我才从心底接受了同学和老师的建议:总结反思,放慢速度。后来我没有刷题,反而专注于过去的错题,才渐渐看清了自己的逻辑漏洞。
18岁的我,虽然还是有点幼稚、固执,但已逐渐对生活中的事情有了自己的判断看法,不再一味盲从。虽然在做很多事情上依旧是“三分钟热度”,但却让我有了不断学习、探索和冒险的驱动力,也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世界。
也许这就是成长。
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扫码咨询小帮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