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下载 ,职校招生与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江南官网app下载
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江南官网app下载

>

职校资讯

>

留学专业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校长讲学第四讲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4-04-06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校长讲学第四讲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校长讲学第四讲

  学天时习之


  以《论语》实践中国学校教育


  第三讲:什么是“学”?(三)


  “厚德健行”的“国学学校”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是一所“厚德健行”的学校,成就每个人的人生修行,这既是孔子“修己安人”的学问,也是老子“上德不德”的学问,聚合为一起,就形成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易经”的学问,“厚德”与“健行”既是一阴一阳,又是合而为一。


  中国学问就是“易经”的学问。《易经》是中国的群经之首,是中国经典,同时,《易经》本身就是国学的一种,就是中国学问。那么,《易经》是什么学问呢?曾仕强教授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是天人合一的学问、精准定位的学问、未来变化的学问、趋吉避凶的学问、以德为本的学问、永续经营的学问,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易经》又是“易学可行”的学问。


  从学生成长以及教育实践的角度来讲,我们关注的是“乾坤之道”的变化组合带给学生的人生启示。这就是“厚德健行”的人生修行目标:


  《易经》是“天人合一”的学问,真正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天之间的“精神合一”“身心合一”以及天地人的“三才合一”。


  实践“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学校人文与物质整体设计理念的体现,人与天地同生共运,体现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设计的风格以及学校功能的定位上,全力规划出具有罗浮山国学院经典风格的建筑特色。同时行走出调和人文与科学,消除天人对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未来价值。对于我们来说,人生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并非是天人无界,天与人之间还是有界际的,这就是人要不断地向天学习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建设最美的校园,营造最美的人文生态,创建最美的道德理想,为同学们走向天地万物铺设路径,开设有助于同学们获得感悟天地之灵性的活动课程体系,这是天人合一学问实现的道路。


  《易经》是协助我们做好“精确定位”的学问,能达成“新旧接轨,中西定位”的目标。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国家标准、国学根基、国际视野”为指向的儿童“补长订制”课程。开设有语文国学、数学术理、外语游艺、道德法治、科学万物、艺术精神、体育健行七门课程,与《易经》中所体现的“新旧接轨,中西定位”目标相契合。“继旧开新”也构成学校国学教育的使命,传递中华文明,实现对学生多元发展未来的生生不息的支持,这是学校教育的使命。如何定位,这个位的本质是一个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家天下,家为先,我们是不倡导“自我”和“个性”的,我们的位置首先是家庭,每一个人都是家庭人,孝悌为本、家庭归属感为本、家庭群体生命存在为本来定位自己的人生,然后是国家、天下、自然,在不同的位阶上实现不同的道德修行,这就是学校教育对学生引领。


  《易经》是“以德为本”的学问,道德修养可以改变人生的命运。


  “以德为本”正是学生首学《易经》的根本原因。《易经》的最高指导原则,就在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卦文言),意思是多做好事,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会有充裕的喜庆;常做坏事,积累恶行的人家,一定会留祸殃给后代子孙。《系辞》下传指出:天地最伟大的德性,是化生万物;圣人最珍贵的,是崇高的地位。而此两者皆是以仁德和道义来维持的。人类在食、色两种本能之外,还有仁义,成为和一般动物不一样的特性。“德本财末”、“德本才末”,是《易经》给我们的重要观念,对现代人来说显得十分有意义,对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一所道德学校的学问是把道德当作人生践行的方式和方法:道德需要思维,道德需要知识,道德需要环境,道德需要交互,道德需要自省,甚至我们可以确立这样的教育理念:道德无限等同于教育,教育无限等同于道德。


  《易经》是“生生不息”的学问,在变化经营中获得永续,“系辞”中说“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这就是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迭运而无端,则相生而不已,于是见其生生焉。阴生阳,阳生阴,生而又生,无有间断,阴生阳,则阴变为阳;阳生阴,则阳变为阴。凡天地之消息盈虚,人、物之动静荣悴,其生也不息,故其变易也无穷,是生生之谓易也。”(玄烨钦定的《日讲易经》)对学校教育来说,生生不息教育发生的根本,而这个根本的实现在于教育促成学生的变化,没有变化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是一门发生、发展的学问,对于孩子们来说,教育无所谓快慢、无所谓效率高低,但是,教育在学校里的每时每刻都必须发生,这才是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教育的根本。


  《易经》更是“易学可行”的学问。


  “易学”的意思分为两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易经》是中国学问,构成国学的根基,用“易学”思维来看待自然,与自然相处,在自然中成长与发展,让“易学”思维、“易学”体系在学校建立起来;第二个层次则取“容易”之“易”,曾仕强老师告诉我们“易经真的很容易”,我们将构建起学生读《易经》,行《易经》、解《易经》、悟《易经》,归属《易经》的整体课程体系。让“易学”变成学生容易学的事情。如何实现《易经》的“易学”,曾仕强老师说“研修易学,真正的功能,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方法十分简便,就是以自己的心,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起心动念,想正确的事,表现出合理的行为态度,事情就顺利地完成了。”那么,起心动念是什么呢?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给出的答案是“先学做人”,这就构成了“易学”的起点和根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易经》学问开始,寻求人发展的综合、合理的高度,造就一所成就人的学校,既有不易之“厚德”,又有变易之“健行”,而且赋予大道从简的“简易”之法,就是学校教育的“成人”目标。


  “继旧开新”的“国学学校”


  这是一所“继旧开新”的学校,努力成就家国志的世界领袖。中国学问就是“开新”的学问。然而,开新需在继旧的基础上开心,继旧需在开新的过程中继旧,旧为“中”,新为“华”,“中”不常变或者说不改变,“华”则常变,这就是中国学问的基本逻辑。


  曾仕强教授这样来解释中华:


  太极就叫“中”,太极上面的(两仪、四象、八卦等)就叫做“华”。中,就是要守住中道。中国人不管长什么样子、什么肤色、什么血统,我们只在乎你脑海里面有没有这个“中”字……我们之所以叫中国,就是因为我们一定要中,中就是太极,而太极就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当然,这个“中”指的是“道”,指的是“太极”,对学生来说,他们需要领会的“中”是中国人的道德之本,只有坚守道德,才能很好地升华人生的境界和层次。所以“继旧”是“继道德做人之本”,“开新”是开“学问人生之新”。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构建起了“国学根基、国家标准、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其实,这不仅仅是课程,也是“继旧开新”的范畴和层次,“国学根基”就是为学生建立以“家庭为基本归属”的中国人格道德根基,“国家标准”就是为学生形成适应未来“中国人才结构”的基本素养,“国际视野”就是为学生导向“世界发展道路”的文化理解。


  “继旧开新”的是中国的学术文化,其目的既包括学生的发展,又包含学校的教育系统。然而,一提到国学学校,很多人会把“单纯读经典”、“出入着汉服”、“回复行古礼”等作为标志,是这样的吗?我们来听听孔子怎么说。


  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


  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的服装吗?”


  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以乡,丘未知其为儒服也。”


  孔子回答说:“我小时候住在鲁国,穿的是宽袖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带的是缁布做的礼冠。我听说,君子学问要广博,穿衣服要随其乡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儒者的服装。”儒者是没有固定的服装的,企图用穿汉服等方式来复古、来传承文化,仅仅是一厢情愿而已;中国人到现在为止有没有一套自己标志的服装,有是有的,但是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变易”的道理所在。


  同样的话也出自子高之口:


  平原君曰:“吾子亦儒服乎?”


  平原君看到子高拖着长长的衣襟,挥动着宽大的衣袖,足穿木屐,手持大扇,就问道:“先生您也穿儒服吗?”


  子高曰:“此布衣之服,非儒服也,儒服非一服。”“夫儒者居位行道,则有衮冕之服;统御师旅,则有介胄之服;从容徒步,则有若穿之服。”


  子高说:“这是布衣百姓穿的衣服,不是儒服。儒士所穿的衣服并非一种。”“儒者如果身居职位推行道义,就会穿衮冕礼服;如果统帅军队,就会披盔甲着军旅之服;如果平日从容走路,则会像我这样穿着。”


  那么,仪礼呢?孔子对礼的执着是达到很高的程度的,但是,固守“礼”了吗?没有。


  他说:


  “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这就是说:立身有仁义,孝道是根本;举办丧事有礼节,哀痛是根本;交战布阵有行列,勇敢是根本……任何时代,任何时刻,重要的还是根本,不是外在的形式。孔子希望的境界是“三无”,即“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因为“无声的音乐,不违背心意;无仪式的礼节,威仪从容;不穿丧服而哀的丧礼,内心同情而悲伤”。对于这样的教导,子夏牢记于心,其实我们也应该记住,就像中国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所告诉我们的是行为的学问,是中国人世世代代从中领悟出来的行为处事的境界与方法,而不仅仅是古文字。


  曾仕强老师教导我们“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不如不读。”此语透彻概述了读书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人不能孝敬父母、不能尊长爱幼、不能德范国家,读书有何用?有人说,先读书,再明理,的确,对许多人来说,明理是需要过程的,但是这个过程不能和读书颠倒了,诵背经典,暂时不理解,成长以后会理解、认同乃至皈依,但是,用经典填充生命,让生命成长让位于读书显然是颠倒规律的。


  还是上文所引平原君与子高的对话:“儒之名为何取尔?”子高曰:“取包众美,兼六艺,动静不失中道耳。”


  子高继承孔子思想的表达太好了:(儒家之名)取自它能包纳所有的优点,兼通六艺,行动静处都不失中庸之道。


  今天的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所谓“继旧开新”就是人的“弘道过程”,以继“家国志”,开“学问新”,“身教-言传-书诲”,作为中国学问,缺一不可。人能弘道,就是人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弘扬中华文明,将之发扬光大,学校教育的责任即在于此。学生学会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学生学会帮助别人,学生知道感恩父母,学生知道爱惜物品,学生知道善待他人,学生知道享受自然,学生知道同情弱者,学生知道国家至上;学生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国家、自然不仅仅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更重要的它们也很脆弱,它们也需要我们的帮助,万物与我相关联,这就是国学要完成的“继旧开新”的中国学校使命。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5 www.vegst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浙ICP备202301878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