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空间数字建模与应用专业专任教师陆珏:优化教学内容,培育现代测量人才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5-03-07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东方英才、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建设功臣,曾带领团队获上海市青年突击队、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专注于GNSS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房屋安全方向的探索。近年来,主持教研项目5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SCI、EI、核心期刊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专报获上海市副市长批示1份。任教5年,获市级、校级教学能力相关竞赛特等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多次荣获学校“突出贡献嘉奖”、“先进个人”等称号。将最新测绘技术运用于教学和科研中,形成示范课和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作用大。
一、尽心教育,思政育人与技能培养融合共进
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对现代测量技术人才的需求,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践行三全育人,深化三教改革,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以塑造“现代测量技术人才”为中心,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三对接”为抓手,融入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特色创新包括:
1、贯穿素质内涵,思政育人与技能培养融合共进
以“传承并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邀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入课堂,内化精神,将爱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融入课堂,把“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三个维度的思政内涵贯穿于测量工作的全过程中,创设任务、融合思政、引用案例,全方位、系统化地培养现代测绘工匠。
2、优化教学内容,培育现代测量人才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把传统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设定核心能力,更新、重构教学内容。将“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创新”相促进,构建线上学习社区;将“模块化”与“任务型”相结合,实现工学融合。将课程内容融入实际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学习单元,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
3、对接职业岗位,创新“五步三对接”教学方法
依托校企合作资源,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激发学生任务探究能力、增强方案设计能力、夯实测量实践能力。独创“五步三对接”的方法:即“课前任务引领,课中答疑解惑、操作演练、评价效果,课后拓展提升”,最后通过与“X”证书、企业岗位、标准规范相对接,使学生成为懂原理,会操作,能遵守职业规范的现代测量专业人才。
4、创新增值评价,激励学生与指导教学相辅相成
树立发展性评价观念,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着手,组建由“校、企、生”,即教师、企业导师、学生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采用“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相结合,借助智慧职教、云班课在线教学平台,获取学生在探究、设计与施测等教学任务中的行为表现与成果质量,挖掘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学习增值,构建“全过程+多元化+多维度”的线上线下综合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最终通过多维度评价的实施,借助信息平台指导教学改进,精准推送个性化指导。
近3年,获得了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结项展演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展演特等奖、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上海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土建类)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上海市选拔赛暨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比赛一等奖等多个教学竞赛类奖项。
二、潜心科研,聚焦房屋安全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从业10余年,始终发挥专业优势,精准服务需求,将科研工作聚焦于房屋安全等方向。房屋安全不仅关系城市的运行安全,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是城市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取得的突破包括:
1.构建了基于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建筑动态监测系统。
2.建立了房屋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房屋安全状态进行科学评判。
3.研发了房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达到安全隐患提前感知、预警与处置的房屋智慧化管理目标。
4.构建了既有房屋隔声改造成套应用技术。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20余篇,SCI/EI收录8篇,获授权专利15项,制修订技术标准3项。成果应用广泛,指导了新建龙耀路越江隧道周边相邻40幢房屋超7万平方米房屋的安全保障工作、近百项危房鉴定等重要工程,大规模应用于市旧住房更新改造工程约8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5000户,创收节资超1.2亿元。
三、推进合作,产教融合促提升
近5年,联系、推动测绘行业多个领军企业、上市公司等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设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金”中的“优秀工程测量学生”专项奖学金,用于鼓励、表彰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产教融合基础上,与企业共同探索适应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转型对建设类人才岗位能力的新要求、新变化,推动建设类人才培养改革。推进测量专业与多个企业的产教项目合作、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学生培养就业。不断深入产学研全方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