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贵州所有的职业技术学校)
来源:江南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2-06-2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贵阳5月20日电(卢志佳)为破解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两张皮”难题,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贵州水职院)近年来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坚持“协同”思维,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谋发展。
贵州水职院航拍图。新华网发(受访对象供图)
人才培养全流程植入“企业基因”
“从专业开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开发,再到岗位实习、就业,我们的人才培养全流程都有企业深度参与。”贵州水职院院长陈海梁说,贵州水职院近年来致力于推动“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在专业设置上,贵州水职院秉承“技能贵州,服务‘四化’”职教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5大专业群。每年,根据产业升级、技术变革趋势实时进行专业调整。新开设专业,均须进行行业、企业及院校调研,有深度合作企业的基础,有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设备、实训场所及师资等办学条件,经严格论证审批后才能开设。
在课程改革上,贵州水职院建立了课程改革机制,每年与深度合作企业共同制定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内容,提高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同时,还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以满足教学需求。
贵州水职院建设的理论学习与实训一体的“大禹馆”。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在教师队伍培养上,贵州水职院多措并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80%左右。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有效路径,贵州水职院建立的“三教”改革管理体制,有效解决了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内容缺少职业教育特色以及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
截至目前,学院已与贵州水利投资集团公司等200余家企业,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型技术研发等方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双主体育人。
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青山绿水”间,微缩版的水库、发电站、沟渠等水利设施一应俱全,这是贵州水职院近两年新建成的省级开放性实训基地——“大禹馆”,也是国内一流的水利工程“理实一体化”实训中心。
记者日前在“大禹馆”看到,场馆内既有高仿真的水利设施微缩模型,也有“圆桌式”的多媒体课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学生们几人一桌围坐在一起,正在学习理论课程。
“学生们上了理论课之后,在‘大禹馆’内就可以了解水库大坝的结构,还可以观摩人工降雨、水流汇集成河、水库综合利用过程。”贵州水职院水利工程系主任杨正策介绍,场馆的设计、建设获得了多家水利行业企业的智力支持。
贵州水职院学生在实训基地上课。新华网 卢志佳 摄
贵州水职院还与学院附近的贵州科林净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将公司的生产车间作为水处理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而科林净达则在到校招聘人才时,得到了校方的“优先支持”。
“我们的实训基地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刚开始的开放性实训基地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再到如今我们正在建设的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我们探索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3天在企业、2天在学校的‘3 2’”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按行业领先企业标准培养人才。”贵州水院副院长程晓慧提到。
构建互融共生“校企命运共同体”
在贵州水职院靠近乡愁湖边一块斜坡处,一栋白墙灰瓦的现代造型建筑正拔地而起——这是贵州水职院与深圳市万家灯火智能电气有限公司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智能电气设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这个实训基地也是一个真实的车间,建成后将引入变压器、高低压配电柜、光伏板等电气设备生产线。”贵州水职院电力工程系主任王太广介绍,基地将配备实习实训工位,运用“3 2”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园就能够“无缝”对接生产车间。
贵州水职院学生在校内学习工程测量。新华网 卢志佳 摄
万家灯火智能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棠译介绍,校企将建立双方人员“互聘、互兼”双向流动机制,并通过“新能源装备技术订单班”的方式共同育人,未来双方还将联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力学院合作开展新能源领域技术研发,“可以说,我们是在打造全方位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肖棠译说。
程晓慧介绍,下一步贵州水职院还将立足区域产业发展,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谋划校企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等深层次、高水平的校企合作新平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更是重中之重。贵州水职院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精准服务、精准指导,倡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到重点行业企业。近年来,贵州水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为服务贵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来自【新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